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9页 |
1.文献综述 | 第19-38页 |
·引言 | 第19页 |
·纳米及纳米抗菌材料 | 第19-22页 |
·纳米材料 | 第19-21页 |
·纳米复合材料 | 第21页 |
·纳米抗菌材料 | 第21-22页 |
·纳米ZnO | 第22-26页 |
·纳米ZnO的结构与性质 | 第22-23页 |
·纳米ZnO的制备方法 | 第23-26页 |
·纳米Ag | 第26-29页 |
·纳米Ag的结构与性质 | 第26-27页 |
·纳米Ag的制备方法 | 第27-29页 |
·聚合物/纳米ZnO复合材料 | 第29-32页 |
·聚合物/纳米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9-30页 |
·聚合物/纳米ZnO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 第30-32页 |
·聚合物/纳米Ag复合材料 | 第32-36页 |
·聚合物/纳米Ag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2-34页 |
·聚合物/纳米Ag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 第34-36页 |
·本课题的提出 | 第36-38页 |
·课题组的前期研究 | 第36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37-38页 |
2.实验部分 | 第38-55页 |
·主要化工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8-40页 |
·主要化工材料 | 第38-3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聚丙烯酸酯基纳米复合乳液的探索 | 第40-48页 |
·无机纳米材料的筛选 | 第40页 |
·PA30改性纳米ZnO的改性工艺 | 第40页 |
·PA30改性纳米ZnO的单因素试验 | 第40-41页 |
·PA30改性纳米ZnO的表征 | 第41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制备工艺 | 第41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第41-42页 |
·聚丙烯酸酯基纳米复合乳液的性能测定 | 第42-43页 |
·聚丙烯酸酯基纳米复合薄膜的性能测定 | 第43-44页 |
·聚丙烯酸酯基纳米复合乳液应用性能的测定 | 第44-48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研究 | 第48-52页 |
·不同尺寸球形ZnO的制备工艺 | 第48页 |
·不同尺寸球形ZnO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第48页 |
·不同形貌纳米ZnO的制备工艺 | 第48-49页 |
·不同形貌纳米ZnO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第49页 |
·纳米ZnO的表征 | 第49页 |
·纳米ZnO的性能测试 | 第49-50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制备工艺 | 第50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第50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性能测定 | 第50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薄膜的性能测定 | 第50-51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表征 | 第51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应用性能的测定 | 第51-52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Ag复合乳液的研究 | 第52-55页 |
·纳米ZnO/Ag复合粒子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第52-53页 |
·纳米ZnO/Ag复合粒子的表征 | 第53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Ag复合乳液的制备工艺 | 第53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Ag复合乳液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第53-54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Ag复合乳液的性能测定 | 第54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Ag复合薄膜的性能测定 | 第54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Ag复合乳液的表征 | 第54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Ag复合乳液应用性能的测定 | 第54-55页 |
3.聚丙烯酸酯基纳米复合乳液的探索 | 第55-87页 |
·无机纳米材料的筛选 | 第55-60页 |
·无机纳米材料种类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无机纳米材料种类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57-60页 |
·纳米ZnO的表面改性 | 第60-65页 |
·PA30改性纳米ZnO的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PA30改性纳米ZnO的沉淀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PA30改性纳米ZnO的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分析 | 第63页 |
·PA30改性纳米ZnO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63-64页 |
·PA30改性纳米ZnO的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64页 |
·PA30改性纳米ZnO的机理 | 第64-65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第65-80页 |
·单一乳化剂对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影响 | 第65-69页 |
·复合乳化剂对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影响 | 第69-72页 |
·ZnO用量对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影响 | 第72-77页 |
·PA30用量对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影响 | 第77-80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应用 | 第80-85页 |
·在皮革涂饰剂中的应用 | 第80-84页 |
·在纺织涂层剂中的应用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4.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研究 | 第87-136页 |
·不同尺寸球形ZnO的制备及生长机理 | 第87-93页 |
·三乙醇胺用量的影响 | 第87-88页 |
·锌源用量的影响 | 第88-90页 |
·乙醇用量的影响 | 第90-91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91页 |
·球形ZnO的生长机理 | 第91-93页 |
·不同尺寸球形ZnO的性能 | 第93-95页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93页 |
·光催化性能 | 第93-94页 |
·抗菌性能 | 第94-95页 |
·球形ZnO尺寸对聚丙烯酸酯基纳米复合乳液的影响 | 第95-99页 |
·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95-96页 |
·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96-99页 |
·不同形貌纳米ZnO的制备及生长机理 | 第99-110页 |
·锌源种类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102页 |
·表面活性剂种类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氢氧化钠用量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碱源种类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不同形貌纳米ZnO的生长机理 | 第109-110页 |
·不同形貌纳米ZnO的性能 | 第110-114页 |
·紫外吸收性能 | 第110-111页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111页 |
·光催化性能 | 第111-113页 |
·抗菌性能 | 第113-114页 |
·纳米ZnO形貌对聚丙烯酸酯基纳米复合乳液的影响 | 第114-120页 |
·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116-120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薄膜的表征 | 第120-126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120-122页 |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122-123页 |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123-125页 |
·界面作用及分布机理 | 第125-126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乳液的应用 | 第126-131页 |
·在皮革涂饰剂中的应用 | 第126-130页 |
·在纺织涂层剂中的应用 | 第130-131页 |
·抗菌机理 | 第131-134页 |
·小结 | 第134-136页 |
5.聚丙烯酸酯/纳米ZnO/Ag复合乳液的研究 | 第136-172页 |
·不同制备方法对纳米ZnO/Ag复合粒子的影响 | 第136-140页 |
·对复合粒子结构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对复合粒子抗菌性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纳米ZnO/Ag复合粒子制备方法对聚丙烯酸酯基纳米复合乳液的影响 | 第140-145页 |
·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142-145页 |
·不同形貌ZnO对纳米ZnO/Ag复合粒子的影响 | 第145-149页 |
·对复合粒子结构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对复合粒子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146页 |
·对复合粒子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46-148页 |
·对复合粒子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纳米ZnO/Ag复合粒子形貌对聚丙烯酸酯基纳米复合乳液的影响 | 第149-153页 |
·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149-150页 |
·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150-153页 |
·花状ZnO/Ag复合粒子用量对聚丙烯酸酯基纳米复合乳液的影响 | 第153-157页 |
·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154-157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Ag复合薄膜的表征 | 第157-161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157-158页 |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158-159页 |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159-160页 |
·热重(TGA)分析 | 第160-161页 |
·聚丙烯酸酯/纳米ZnO/Ag复合乳液的应用 | 第161-166页 |
·在皮革涂饰剂中的应用 | 第161-164页 |
·在纺织涂层剂中的应用 | 第164-166页 |
·抗菌机理 | 第166-170页 |
·小结 | 第170-172页 |
6.结论 | 第172-174页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88-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