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一、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 | 第16-26页 |
(一) 行政复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 第16-19页 |
1、建设和谐社会和法治政府的要求 | 第17-18页 |
2、解决新时期行政争议的需要 | 第18-19页 |
3、人民群众维权观念的提高 | 第19页 |
(二) 现行行政复议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19-24页 |
1、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尚需进一步明晰 | 第20页 |
2、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3、行政复议力量不足 | 第21-22页 |
4、与有关制度的衔接问题 | 第22-24页 |
(三) 行政复议制度改革发展的需要 | 第24-26页 |
1、构建多元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要求 | 第24-25页 |
2、发挥行政复议制度作用的要求 | 第25-26页 |
二、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模式分析 | 第26-36页 |
(一) 黑龙江模式 | 第27-30页 |
1、组织形式 | 第28页 |
2、职权集中 | 第28-29页 |
3、运行机制 | 第29页 |
4、工作制度 | 第29-30页 |
(二) 北京模式 | 第30-32页 |
1、组织形式 | 第30-31页 |
2、职责定位 | 第31页 |
3、运行机制 | 第31-32页 |
4、制度保障 | 第32页 |
(三) 山东模式 | 第32-36页 |
1、职权集中 | 第32-33页 |
2、组织形式 | 第33-34页 |
3、职责定位 | 第34页 |
4、运行机制 | 第34页 |
5、完善制度 | 第34-36页 |
三、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的成效及问题分析 | 第36-42页 |
(一) 成效分析 | 第36-37页 |
1、行政复议渠道更为畅通 | 第36页 |
2、行政复议功能充分发挥 | 第36-37页 |
3、行政机关纠错力度加大 | 第37页 |
(二) 问题分析 | 第37-42页 |
1、体制集中的法律障碍 | 第38页 |
2、职能定位不够清晰 | 第38-39页 |
3、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 第39页 |
4、救济渠道选择受到限制 | 第39-40页 |
5、责任承担问题 | 第40页 |
6、具体实践中的问题 | 第40-42页 |
四、重构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的设想 | 第42-52页 |
(一) 通过行政复议委员会重新定位行政复议的功能价值 | 第42-45页 |
1、价值定位 | 第42-44页 |
2、功能定位 | 第44-45页 |
(二) 行政复议委员会的机构架设和人员构成 | 第45-46页 |
1、机构架设 | 第45页 |
2、一般委员构成 | 第45-46页 |
3、建立和完善外部委员的选任规则 | 第46页 |
(三) 行政复议委员会职权 | 第46-48页 |
1、各级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职权划分 | 第46页 |
2、行政复议委员会与其办公室的职责分工 | 第46-47页 |
3、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 | 第47-48页 |
(四) 应完善的其他配套制度 | 第48-52页 |
1、扩大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 第48-49页 |
2、完善案件审理模式 | 第49-50页 |
3、坚持行政复议前置原则 | 第50页 |
4、建立行政复议不可诉制度 | 第50-51页 |
5、完善保障机制 | 第51页 |
6、完善行政复议与有关制度的衔接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