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解重剂在术后发热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 目录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综述一 术后发热的祖国医学认识及治疗现状 | 第11-17页 |
| 1 病因认识 | 第11页 |
| 2 病机认识 | 第11-13页 |
| ·气虚 | 第12页 |
| ·血虚 | 第12页 |
| ·阴虚 | 第12页 |
| ·阳虚 | 第12页 |
| ·血瘀 | 第12-13页 |
| ·痰浊水湿 | 第13页 |
| ·湿热蕴结 | 第13页 |
| ·外感 | 第13页 |
| 3 中医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7页 |
| ·中药辨证论治 | 第14-15页 |
| ·中成药治疗 | 第15页 |
| ·其它治疗 | 第15-17页 |
| 综述二 术后发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 1 概述 | 第17页 |
| 2 发热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页 |
| 3 发热的机制 | 第17-19页 |
| ·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病机 | 第18-19页 |
| ·术后感染性发热的病因病机 | 第19页 |
| 4 术后发热西医的治疗现状 | 第19-23页 |
| ·药物治疗 | 第20-21页 |
| ·物理治疗 | 第21页 |
| ·原发病的治疗 | 第21页 |
| ·综合治疗 | 第21-23页 |
| 前言 | 第23-25页 |
| 临床资料 | 第25-31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25页 |
| 2 病例选择 | 第25-26页 |
| ·诊断标准 | 第25页 |
|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 ·剔除标准 | 第26页 |
| ·脱落标准 | 第26页 |
| 3 样本量计算与随机分组 | 第26页 |
| 4 治疗方案 | 第26页 |
| ·试验组 | 第26页 |
| ·对照组 | 第26页 |
| 5 观察指标 | 第26-28页 |
| ·主要观察指标 | 第27页 |
| ·次要观察指标 | 第27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27页 |
| ·疗效评价 | 第27-28页 |
| 6 研究中的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观察方法 | 第28页 |
| 7 安全性评价内容与安全性措施 | 第28页 |
| 8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 9 质量控制与保障 | 第28-29页 |
| 10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诊疗标准 | 第31-35页 |
| 1 临床表现 | 第31页 |
| 2 诊断依据 | 第31页 |
| 3 鉴别诊断 | 第31页 |
| 4 临床治疗 | 第31-33页 |
| ·辨证施治 | 第31-33页 |
| ·调摄与预防 | 第33页 |
| 5 疗效评价 | 第33-34页 |
| ·疗效标准 | 第33-34页 |
| ·疗效评价方法 | 第34页 |
| 6 安全性评价 | 第34-35页 |
| 结果 | 第35-41页 |
| 1 基线分析 | 第35-37页 |
| ·年龄 | 第35页 |
| ·性别 | 第35页 |
| ·身高和体重 | 第35页 |
| ·生命体征基线分析 | 第35-36页 |
| ·发热时间 | 第36页 |
| ·入组前最高体温 | 第36页 |
| ·疗效指标基线分析 | 第36-37页 |
| 2 疗效分析 | 第37-40页 |
| ·中医症状积分表改善分析 | 第37-40页 |
| ·中医症状积分表疗效分析 | 第40页 |
| ·日平均体温分析 | 第40页 |
| ·疾病疗效有效率分析 | 第40页 |
| 3 安全性分析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5页 |
|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第41页 |
| 2 病例选择 | 第41页 |
| 3 遣方用药 | 第41页 |
| 4 超药典用量的常规用量依据 | 第41-42页 |
| 5 清解重剂治疗术后发热的规律 | 第42-43页 |
| 6 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43页 |
| 7 结论 | 第43页 |
| 8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43-45页 |
|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 | 第43页 |
| ·热型分类的研究 | 第43页 |
| ·研究方案 | 第43页 |
| ·手术因素 | 第43页 |
| ·起效时间 | 第43-44页 |
| ·主观因素 | 第44页 |
| ·机理研究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致谢 | 第51-53页 |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