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谢维俊红色旅游景区规划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4页 |
·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 | 第16-24页 |
·红色旅游景区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红色人文景观 | 第16-17页 |
·红色旅游景区 | 第17页 |
·红色旅游景区的分类 | 第17-18页 |
·按纪念载体分类 | 第17页 |
·按已选址环境分类 | 第17-18页 |
·红色旅游景区的特点 | 第18-19页 |
·纪念性 | 第18页 |
·故事性 | 第18-19页 |
·学习性 | 第19页 |
·参与性 | 第19页 |
·红色旅游景区的价值 | 第19-21页 |
·历史文化价值 | 第19-20页 |
·经济价值 | 第20-21页 |
·社会价值 | 第21页 |
·旅游规划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旅游规划的制定 | 第21-22页 |
·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 第22-24页 |
3 基于教育角度的红色旅游景区规划 | 第24-31页 |
·基于教育角度的红色旅游 | 第24-25页 |
·爱国主义教育 | 第24页 |
·公民道德建设 | 第24-25页 |
·青少年荣辱观 | 第25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25页 |
·基于教育角度的红色景区规划 | 第25-31页 |
·红色旅游教育景观载体 | 第25-27页 |
·教育景观信息 | 第27-29页 |
·景观信息与旅游资源的关系 | 第29-31页 |
4 耒阳谢维俊红色旅游景区规划的研究 | 第31-50页 |
·规划情况 | 第31-32页 |
·规划缘起 | 第31页 |
·规划期限、范围 | 第31-32页 |
·景区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 第32-36页 |
·自然景观资源评价 | 第32-33页 |
·名人简介 | 第33-34页 |
·人文景观资源评价 | 第34-36页 |
·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 第36-40页 |
·区位分析 | 第36页 |
·市场定位 | 第36-37页 |
·开发优势及制约条件 | 第37-38页 |
·旅游发展原则与目标 | 第38页 |
·客源市场发展分析 | 第38-39页 |
·项目策划 | 第39-40页 |
·总体布局 | 第40-45页 |
·规划原则与目标 | 第40-41页 |
·规划性质与规模 | 第41页 |
·总体布局 | 第41-42页 |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 第42-44页 |
·旅游线路设计 | 第44-45页 |
·景点基础建设规划 | 第45-47页 |
·供水工程 | 第45页 |
·排水工程 | 第45-46页 |
·电力工程 | 第46页 |
·电信工程线 | 第46页 |
·保安、音箱工程线 | 第46-47页 |
·绿地系统规划 | 第47页 |
·项目投资估价 | 第47-50页 |
5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研究的启示 | 第50-55页 |
·红色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50页 |
·有限的资金来源 | 第50页 |
·景区间实质性交流少 | 第50-51页 |
·旅游产品结构趋同 | 第51页 |
·景区形象缺乏可识别度 | 第51页 |
·红色旅游景区规划的着重点 | 第51-53页 |
·形象定位 | 第51-52页 |
·景观建设 | 第52页 |
·产品设计与线路组织 | 第52-53页 |
·区域合作 | 第53页 |
·人才培育 | 第53页 |
·耒阳发展红色旅游的建议 | 第53-55页 |
·加强红色旅游组织领导 | 第53页 |
·挖掘保护文化资源 | 第53-54页 |
·创新体制 | 第54页 |
·加大宣传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