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概述 | 第15-22页 |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特征 | 第15-17页 |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资产证券化的特征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参与者与运作方式 | 第17-20页 |
一、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参与者 | 第17-19页 |
二、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方式 | 第19-20页 |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特定目的公司一般原理 | 第22-33页 |
第一节 特定目的公司概述 | 第22-24页 |
一、特定目的公司的基本特征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特定目的公司的法律性质 | 第24-27页 |
一、特定目的公司性质的观点综述 | 第24-25页 |
二、特定目的公司法律性质探析 | 第25-27页 |
第三节 特定目的公司与其他形式特定目的结构比较研究 | 第27-30页 |
一、特定目的信托 | 第27-29页 |
二、有限合伙 | 第29-30页 |
第四节 特定目的公司与其他形式特定目的机构比较研究的总结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特定目的公司破产隔离制度 | 第33-39页 |
第一节 基础资产与特定目的公司破产隔离法律问题 | 第33-37页 |
一、特定目的公司业务运营与负债限制 | 第34-36页 |
二、特定目的公司自身申请破产限制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创始机构破产对特定目的公司的影响 | 第37-39页 |
一、实体合并制度 | 第37页 |
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我国特定目的公司的构建 | 第39-52页 |
第一节 特定目的公司立法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一、美国 | 第39页 |
二、日本 | 第39-40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 | 第40页 |
第二节 特定目的公司的法律形态 | 第40-44页 |
一、有限责任公司形式 | 第41-42页 |
二、股份有限公司形式 | 第42-43页 |
三、国有企业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特定目的公司设立的法律问题 | 第44-51页 |
一、特定目的公司的设立原则 | 第44-45页 |
二、发起人 | 第45-46页 |
三、注册资本 | 第46-47页 |
四、组织结构 | 第47-48页 |
五、特定目的公司章程与资产证券化计划 | 第48-51页 |
第四节 特定目的公司的解散与清算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特定目的公司营业制度研究 | 第52-61页 |
第一节 特定目的公司受让拟证券化资产问题研究 | 第52-57页 |
一、特定目的公司获得拟证券化资产的方式 | 第52-53页 |
二、特定目的公司受让资产的法律分析 | 第53-55页 |
三、真实销售的法律问题 | 第55-57页 |
第二节 资产支持证券 | 第57-59页 |
一、资产支持证券的种类 | 第57-58页 |
二、我国特定目的公司资产支持证券的选择 | 第58-59页 |
三、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 | 第59页 |
第三节 特定目的公司日常业务的管理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特定目的公司监管与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 第61-65页 |
第一节 行政监管 | 第61-63页 |
一、事前监管 | 第61-62页 |
二、事后监管 | 第62-63页 |
三、监管机关 | 第63页 |
第二节 信息披露制度 | 第63-64页 |
第三节 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会议制度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