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高抽巷破坏变形及抽采参数研究 | 第12页 |
| ·上覆岩层裂隙形成和发育的研究 | 第12-13页 |
| ·抽采条件对瓦斯运移和风流影响研究 | 第13页 |
| ·瓦斯抽采对煤自燃供氧动力的研究 | 第13页 |
| ·选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的研究任务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2 耿村矿综采面开采技术条件 | 第17-23页 |
| ·13190 综采面概况 | 第17-18页 |
| ·13190 工作面瓦斯涌出与瓦斯治理技术现状 | 第18-20页 |
| ·工作面火灾防治与治理现状 | 第20-23页 |
| 3 U+Ⅰ型瓦斯抽采裂隙发育特征研究 | 第23-31页 |
| ·工作面矿压及裂隙演化特征及规律 | 第23-27页 |
| ·矿山压力概念 | 第23页 |
| ·工作面矿山压力表现形式 | 第23-24页 |
| ·影响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 第24-25页 |
| ·23煤层上覆岩层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 ·上覆岩层应力分布 | 第26页 |
|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裂隙演化规律 | 第26-27页 |
| ·裂隙场分布及漏风通道的形成模式、机理 | 第27-29页 |
| ·上覆岩层横三区、竖三带分布规律 | 第27-28页 |
| ·工作面裂隙场分布 | 第28页 |
| ·漏风通道的形成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4 基于示踪气体 SF6采空区漏风通道定性识别 | 第31-39页 |
| ·示踪气体检测原理 | 第31-32页 |
| ·示踪气体释放及测量设备 | 第32-34页 |
| ·SF_6气体连续稳定定量释放装置 | 第32-33页 |
| ·SF_6示踪气体检测使用方法 | 第33-34页 |
| ·漏风测定重要参数的确定 | 第34-36页 |
| ·最短采样距离的确定 | 第34-35页 |
| ·采样时间的确定 | 第35-36页 |
| ·SF_6释放量的确定 | 第36页 |
| ·采空区漏风测定 | 第36-38页 |
| ·工作面漏风测定过程 | 第36-37页 |
| ·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5 抽采负压条件下采空区漏风流场研究 | 第39-55页 |
| ·立体瓦斯抽采系统下的采空区漏风模拟研究 | 第39-47页 |
| ·采空区风流运移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39-42页 |
|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 ·渗透率分布规律 | 第43-47页 |
| ·立体瓦斯抽采系统下的采空区漏风规律 | 第47-49页 |
| ·立体瓦斯抽采系统下的采空区漏风规律模拟分析 | 第47页 |
| ·立体瓦斯抽采系统下的采空区漏风规律 | 第47-49页 |
| ·易于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漏风极限分布 | 第49-52页 |
| ·易于自然发火极限漏风量的确定 | 第49-50页 |
| ·综合因素分析卸压瓦斯抽采参数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 6 瓦斯抽采对采空区漏风供氧形成机理研究 | 第55-65页 |
| ·基于漏风供氧动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5-59页 |
| ·煤岩冒落裂隙渗流理论 | 第55-56页 |
| ·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 | 第56-58页 |
| ·建立内生火风压物理模型及计算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 ·瓦斯抽采条件下采空区浮煤自燃漏风动力效应分析 | 第59页 |
| ·基于高抽巷气体异常变化规律检验高抽巷布置的合理性 | 第59-63页 |
| ·高抽巷数据监测及相关性分析 | 第59-61页 |
| ·基于最大相关系数对“三带”位置研究 | 第61-62页 |
| ·基于岩层破断规律分析其气体异常变化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7 结论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创新点 | 第66页 |
|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作者简历 | 第71-73页 |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