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1 引言 | 第8-13页 |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 2 民国时期安徽茶叶贸易概况 | 第13-23页 | 
| ·贸易规模 | 第13-18页 | 
| ·总体下降的贸易量 | 第13-16页 | 
| ·不断波动的茶叶价格 | 第16-18页 | 
| ·主要影响因素 | 第18-23页 | 
| ·产运销体制的改革 | 第19-21页 | 
| ·战争的阻碍 | 第21-23页 | 
| 3 1949-1966 年安徽茶叶贸易规模 | 第23-41页 | 
| ·贸易量 | 第23-31页 | 
| ·曲折发展的茶叶收购量 | 第23-26页 | 
| ·分类变化的茶叶销量 | 第26-31页 | 
| ·茶叶价格 | 第31-41页 | 
| ·“阶梯式”上升的收购价格 | 第31-36页 | 
| ·相对滞后的销售价格 | 第36-41页 | 
| 4 1949-1966 年安徽茶叶贸易的政策和制度 | 第41-54页 | 
| ·政策 | 第41-48页 | 
| ·“确保货源”的收购政策 | 第41-43页 | 
| ·“减负”“提价”的税收政策 | 第43-46页 | 
| ·“按质论价”的收购价格政策 | 第46-48页 | 
| ·制度 | 第48-54页 | 
| ·“惠农”的收购制度 | 第48-51页 | 
| ·“利国”的销售制度 | 第51-54页 | 
| 5 1949-1966 年安徽茶叶贸易的流通管理体制和贸易经营组织 | 第54-63页 | 
| ·流通管理体制 | 第54-58页 | 
| ·过渡时期的流通管理体制(1949-1953) | 第54-57页 | 
| ·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流通管理体制(1954-1966) | 第57-58页 | 
| ·贸易经营组织 | 第58-63页 | 
| ·私营茶商 | 第58-60页 | 
| ·国营茶叶公司 | 第60-61页 | 
| ·供销合作社 | 第61-63页 | 
| 6 结论 | 第63-68页 | 
| ·1949-1966 年与民国时期安徽茶叶贸易的比较 | 第63-65页 | 
| ·贸易规模发展变化的异同 | 第63-64页 | 
| ·贸易政策、体制的革新和完善 | 第64-65页 | 
| ·1949-1966 年安徽茶叶贸易的得与失 | 第65-66页 | 
| ·革除积弊,消除剥削 | 第65页 | 
| ·利于国家,降低交易成本 | 第65-66页 | 
| ·区域性强,竞争弱化 | 第66页 | 
| ·1949-1966 年安徽茶叶贸易的启示 | 第66-68页 | 
| ·发展茶叶合作经济 | 第67页 | 
| ·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个人简介 | 第74-75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