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7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电纺丝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15-17页 |
·电纺丝技术的起源 | 第15-16页 |
·高分子纳米纤维 | 第16-17页 |
·无机纳米纤维 | 第17页 |
·纳米纤维的可控收集 | 第17-23页 |
·滚筒式收集装置 | 第17-18页 |
·高速转轮收集装置 | 第18-19页 |
·尖端取向收集装置 | 第19-20页 |
·辅助电场/电极法 | 第20-21页 |
·接地水浴收集 | 第21-22页 |
·涡流式收集 | 第22-23页 |
·纳米纤维结构控制 | 第23-25页 |
·多孔状结构 | 第23-24页 |
·管状结构 | 第24-25页 |
·纳米复合纤维 | 第25-26页 |
·纳米纤维复合材料 | 第26-27页 |
·纳米纤维表面功能化 | 第27-28页 |
·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 | 第28-29页 |
·组织工程 | 第28页 |
·电子器件 | 第28页 |
·传感器 | 第28-29页 |
·复合材料 | 第29页 |
·敏化材料 | 第29页 |
·点击化学反应 | 第29-33页 |
·点击化学的提出和分类 | 第30页 |
·叠氮化物-炔环加成反应 | 第30-31页 |
·点击化学在材料表面功能化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本论文选题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7页 |
第二章 定向排布的纳米纤维作为碳纳米管支架在宏观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第47-73页 |
·引言 | 第47-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3页 |
·实验原料 | 第49页 |
·仪器和测试条件 | 第49-51页 |
·碳纳米管表面功能化 | 第51页 |
·MWNT-Triton-100/PAN纺丝液的制各 | 第51-52页 |
·静电纺丝参数 | 第52页 |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8页 |
·红外分析 | 第53-54页 |
·功能化碳管TGA分析 | 第54-55页 |
·分散性 | 第55-56页 |
·常规收集法制备纳米纤维毡 | 第56页 |
·自制电极收集法制备平行排列的纳米纤维 | 第56-61页 |
·用自制的特殊滚筒接收 | 第61-62页 |
·纳米复合纤维XRD分析 | 第62-63页 |
·PAN/MWNTs/PMMA复合材料的形态分析 | 第63-65页 |
·力学性能 | 第65-66页 |
·力学模型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第三章 PI纳米刷型纤维的制备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第73-103页 |
·引言 | 第73-75页 |
·实验部分 | 第75-82页 |
·实验原料 | 第75-76页 |
·仪器和测试条件 | 第76-78页 |
·聚酰胺酸的合成 | 第78页 |
·静电纺聚酰胺酸(PAA)纳米纤维 | 第78-79页 |
·聚酰胺酸纳米纤维热酰亚胺化 | 第79页 |
·聚酰亚胺氯甲基化 | 第79页 |
·聚酰亚胺叠氮化 | 第79页 |
·带炔端基引发剂的合成 | 第79页 |
·带炔端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 | 第79-80页 |
·PI-g-PMMA的合成 | 第80-81页 |
·PI-g-PMMA/PMMA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81-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99页 |
·聚酰胺酸溶液的动态流变形为 | 第82-86页 |
·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研究 | 第86-87页 |
·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的热性能 | 第87-88页 |
·炔端基聚甲基丙基酸甲酯的结构表征 | 第88-89页 |
·PI纳米纤维表面氯甲基化 | 第89-91页 |
·PI纳米纤维的叠氮化过程 | 第91-93页 |
·叠氮化PI纳米纤维与炔端基PMMA的点击偶联 | 第93-95页 |
·功能化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 第95-97页 |
·PI-g-PMMA/PMMA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 第97-98页 |
·力学性能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四章 酞菁铁光催化剂负载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对甲醛的催化氧化 | 第103-123页 |
·引言 | 第103-107页 |
·实验部分 | 第107-111页 |
·实验原料 | 第107页 |
·仪器和测试条件 | 第107-108页 |
·PI-g-FePc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108-109页 |
·FePc/PI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 | 第109-11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0页 |
·反应机理 | 第111-112页 |
·红外分析 | 第112-113页 |
·元素分析 | 第113页 |
·UV-vis紫外-可见光分析 | 第113-114页 |
·铁酞菁接枝PI纳米纤维XPS表征 | 第114-115页 |
·PI-g-FePc纳米纤维的形貌分析 | 第115-116页 |
·FePc/PI纳米复合纤维的形貌分析 | 第116-117页 |
·甲醛消除效果的分析 | 第117-118页 |
·循环实验 | 第118-119页 |
·催化过程分析 | 第119-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3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123-125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