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概述 | 第13-16页 |
·滤棒成型机的发展 | 第13-14页 |
·滤棒成型机尚介 | 第14页 |
·增塑剂施胶装置简介 | 第14-16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离心抛撒式 | 第18页 |
·辊筒涂敷式 | 第18-19页 |
·毛刷喷洒式 | 第19页 |
·喷嘴喷涂式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新型施胶装置的原理分析与结构设计 | 第22-31页 |
·新型施胶装置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整体结构设计 | 第23-30页 |
·喷嘴布局设计 | 第23-26页 |
·喷涂腔内部结构设计 | 第26-28页 |
·两调节杆及其驱动装置的设计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喷嘴雾化特性的研究 | 第31-34页 |
·雾化喷嘴的分类 | 第31页 |
·压力雾化喷嘴的工作原理 | 第31页 |
·压力雾化喷嘴的工作原理 | 第31-32页 |
·空心圆锥型喷雾喷嘴 | 第31-32页 |
·实心圆锥型喷雾喷嘴 | 第32页 |
·喷雾角度与雾化范围 | 第32-33页 |
·不同喷雾高度区域内的液体颗粒密度与雾化效果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新型装置喷涂均匀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结构优化设计 | 第34-44页 |
·喷涂均匀度理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38页 |
·新型装置结构优化设计 | 第38-43页 |
·机械优化设计简介 | 第38-39页 |
·设计变量 | 第39页 |
·约束条件 | 第39页 |
·目标函数 | 第39-40页 |
·优化算法的选择及算法的实现 | 第40-43页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新型装置雾化场重叠率对施胶性能的理论验证 | 第44-49页 |
·CN1486644A专利的雾化场重叠率的分析计算 | 第44-45页 |
·新型装置的雾化场重叠率的分析计算 | 第45-48页 |
·列向均布的喷嘴形成的雾化场重叠域 | 第46-47页 |
·两列交错排列的喷嘴形成的喷雾场重叠域 | 第47页 |
·单个喷嘴所形成的雾化圆锥在纤维丝束上的截面面积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新型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49-61页 |
·增塑剂的流量控制函数 | 第49-55页 |
·控制系统分析 | 第49-50页 |
·流量控制函数 | 第50-53页 |
·流量控制函数曲线的拟合 | 第53-54页 |
·不同工况下新型装置的施胶性能 | 第54-55页 |
·控制方案的选择 | 第55-57页 |
·交流伺服系统 | 第55-56页 |
·几种伺服系统的功能比较 | 第56-57页 |
·两调节杆转角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57-60页 |
·系统流程 | 第57-58页 |
·伺服系统控制原理 | 第58页 |
·伺服控制系统硬件的选择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附录B 论文中MATLAB程序 | 第67-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