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2 甘薯概述 | 第9-11页 |
·甘薯起源 | 第10页 |
·甘薯分布 | 第10页 |
·国内外甘薯育种现状 | 第10-11页 |
·我省甘薯育种现状 | 第11页 |
3 甘薯的价值 | 第11-12页 |
·营养价值 | 第11-12页 |
·保健价值 | 第12页 |
4 特用甘薯品种的类型和特点 | 第12-14页 |
·高淀粉型甘薯品种 | 第12页 |
·高花青素型甘薯品种 | 第12-13页 |
·高胡萝卜素型甘薯品种 | 第13页 |
·高蛋白型甘薯品种 | 第13页 |
·水果型甘薯品种 | 第13-14页 |
·菜用型甘薯品种 | 第14页 |
·药用型甘薯品种 | 第14页 |
·极早熟迷你型甘薯 | 第14页 |
5 甘薯主要性状 | 第14-16页 |
·田间性状 | 第14-16页 |
·品质性状 | 第16页 |
6 甘薯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第16-17页 |
7 展望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1 供试材料 | 第18页 |
·试验品种 | 第18页 |
·试验用仪器 | 第18页 |
·试验地点 | 第1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特用甘薯萌芽习性研究 | 第18-19页 |
·特用甘薯品种产量性状表现比较 | 第19页 |
·特用甘薯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比较 | 第19页 |
·特用甘薯品质性状表现研究 | 第19-20页 |
·特用甘薯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 | 第20页 |
·田间小气候对特用甘薯主要性状的影响 | 第20页 |
3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1-41页 |
1 特用甘薯萌芽习性研究 | 第21-22页 |
·特用甘薯品种种薯萌芽速度比较 | 第21页 |
·特用甘薯品种种薯单薯出苗数比较 | 第21-22页 |
·特用甘薯种薯单薯采苗数比较 | 第22页 |
2 特用甘薯品种产量性状表现比较 | 第22-27页 |
·鲜薯产量比较 | 第22-24页 |
·薯干产量比较 | 第24-27页 |
3 特用甘薯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比较 | 第27-31页 |
·单株茎叶重比较 | 第27页 |
·单株薯块重比较 | 第27-28页 |
·茎粗比较 | 第28页 |
·最长蔓长比较 | 第28页 |
·单株分枝数比较 | 第28-29页 |
·单株结薯数比较 | 第29-31页 |
4 特用甘薯品质性状表现研究 | 第31-35页 |
·鲜薯品质性状比较 | 第31-33页 |
·熟食性状比较 | 第33-35页 |
·贮藏性状比较 | 第35页 |
5 特用甘薯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 | 第35-38页 |
·甘薯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5-36页 |
·甘薯品质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6-38页 |
6 田间小气候对特用甘薯主要性状的影响 | 第38-41页 |
·降水量对特用甘薯主要性状影响 | 第38页 |
·气温对特用甘薯主要性状影响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 第41-45页 |
1 小结 | 第41-42页 |
2 讨论 | 第42-45页 |
·甘薯萌芽习性与高产栽培的的关系 | 第42页 |
·甘薯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形成 | 第42-43页 |
·甘薯的品质性状与产量的形成 | 第43-44页 |
·甘薯生长中气象因素的作用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