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我国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调控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插图索引第11-13页
附表索引第13-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7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文献综述第16-24页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6-21页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21-24页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4-25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研究方法第25页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第25-27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25-26页
     ·论文不足之处第26-27页
第2章 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及其测度第27-41页
   ·流动性过剩的内涵第27-30页
     ·流动性过剩概念界定第27-29页
     ·基于宏观流动性均衡视角的流动性相关概念辨析第29-30页
   ·流动性过剩的测度第30-41页
     ·流动性过剩测度方法概述第30-31页
     ·1978-2010 年我国宏观流动性过剩的测度第31-41页
第3章 流动性过剩产生机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第41-58页
   ·基于货币供给模型视角的流动性过剩来源的初步考察第41-53页
     ·基础货币变动的影响因素第41-47页
     ·货币乘数变动的影响因素第47-52页
     ·对 1994-2010 年货币供应变动的解释第52-53页
   ·我国流动性过剩成因的实证检验第53-58页
     ·方法说明第53页
     ·流动性过剩成因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53-54页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分析第54-58页
第4章 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第58-102页
   ·流动性过剩对物价与产出的影响第58-74页
     ·费雪货币交易方程式的含义及其局限第58-59页
     ·货币交易方程式的扩展及其理论含义第59-61页
     ·流动性过剩对物价与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第61-74页
   ·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74-102页
     ·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理论分析第74-88页
     ·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研究第88-101页
     ·结论与启示第101-102页
第5章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分析第102-115页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实践第102-105页
     ·公开市场业务第102-103页
     ·存款准备金第103-104页
     ·利率政策第104-105页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的实证研究第105-114页
   ·结论第114-115页
第6章 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国际经验与教训第115-123页
   ·德国第115-117页
     ·特别最小准备金要求第115-116页
     ·利息支付限制第116页
     ·互换合约第116页
     ·差别再贴现配额第116-117页
   ·日本第117-120页
     ·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转向浮动汇率第117-118页
     ·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的浮动汇率第118-120页
   ·墨西哥第120-122页
     ·1989-1994 年墨西哥经常账户赤字与短期资本流入第120-121页
     ·对资本流入的冲销操作第121页
     ·1994 年的崩溃第121-122页
   ·启示第122-123页
第7章 未来的政策权衡与选择第123-138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除流动性过剩的产生根源第123-131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简要回顾第123-125页
     ·非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第125-128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的现行政策及效果评价第128-129页
     ·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第129-131页
   ·充分利用各种“蓄水池”合理疏导过剩的流动性第131-135页
     ·加快证券市场发展第131-133页
     ·藏汇于民第133-134页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第134-135页
   ·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效力有效对冲过多的流动性第135-138页
     ·继续推进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第135页
     ·不断完善同业拆借市场第135-136页
     ·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第136-138页
结论第138-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附录 A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155-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河流环境风险模型及其预警指标体系
下一篇:幸福能力及其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