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安全社区的构建研究
目录 | 第1-7页 |
CONTENTS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7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安全社区的概念与标准 | 第23-30页 |
·安全社区的概念 | 第23-24页 |
·社区的概念 | 第23页 |
·安全社区的概念 | 第23-24页 |
·安全社区的标准 | 第24-30页 |
·WHO安全社区标准 | 第24-25页 |
·安全社区专项安全指标要求 | 第25页 |
·我国的安全社区标准 | 第25-28页 |
·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安全社区建设状况与存在问题 | 第30-39页 |
·我国安全社区建设状况 | 第30-35页 |
·安全社区建设由政府支持 | 第31-32页 |
·安全社区建设组织职能明确 | 第32页 |
·国际安全社区和国家级安全社区建设齐头并进 | 第32-34页 |
·安全社区地域分布不均 | 第34-35页 |
·企业与乡镇是下一步安全社区建设的目标 | 第35页 |
·我国安全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社区基础薄弱 | 第35-36页 |
·建设资金不稳定 | 第36页 |
·缺少专业的人员队伍 | 第36-37页 |
·持续建设规划不足 | 第37页 |
·社区居民参与感不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国外安全社区建设及启示 | 第39-50页 |
·国外安全社区建设概况 | 第39页 |
·国外安全社区建设实例 | 第39-47页 |
·瑞典Falkoping安全社区 | 第39-43页 |
·澳大利亚Hume安全社区 | 第43-47页 |
·国外安全社区建设的启示 | 第47-50页 |
·工作中心的转移 | 第47页 |
·工作理念的转变 | 第47-48页 |
·科学方法的运用 | 第48页 |
·专业队伍的配置 | 第48页 |
·对安全文化和安全教育的重视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安全社区建设的对策探讨 | 第50-65页 |
·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 第50-51页 |
·将以人为本体现在安全社区的建设目标和项目选择上 | 第50页 |
·将以人为本体现在在安全促进的具体运作中 | 第50页 |
·将以人为本体现在安全社区促进工作的惠及范围里 | 第50-51页 |
·成立跨部门的组织机构 | 第51-52页 |
·成立跨部门的组织机构的必要性 | 第51-52页 |
·跨部门的组织机构的内容 | 第52页 |
·跨部门的组织机构的作用 | 第52页 |
·增强社区实力 | 第52-54页 |
·改善社区环境 | 第52-53页 |
·建设专业队伍 | 第53页 |
·加强伤害统计 | 第53-54页 |
·发动全员参与 | 第54页 |
·优化安全促进项目 | 第54-57页 |
·种类繁多的安全促进项目 | 第54-55页 |
·进行社区安全基本情况调查 | 第55-56页 |
·有针对性的制定安全促进项目 | 第56页 |
·对安全促进项目进行分析与评估 | 第56-57页 |
·完善建设机制 | 第57-60页 |
·应急管理机制 | 第57页 |
·专家咨询机制 | 第57-58页 |
·宣传教育机制 | 第58-59页 |
·交流合作机制 | 第59页 |
·信息管理机制 | 第59-60页 |
·重视方法运用 | 第60-65页 |
·无缝隙组织 | 第60-61页 |
·项目管理 | 第61-62页 |
·风险管理 | 第62-63页 |
·PDCA循环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