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注释《诗经·秦风》之研究--以《续修四库全书》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选题的学术背景与学术意义 | 第7页 |
二、学术史概述 | 第7-11页 |
三、理论与方法 | 第11-12页 |
四、学术目标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清人注释著作 | 第13-21页 |
第一节 清人注释《诗经》义理类著作 | 第13-15页 |
一、新义理类代表著作 | 第13-14页 |
二、传统义理修订类著作 | 第14-15页 |
三、“多重诗义说”类著作 | 第15页 |
第二节 清人注释《诗经》考据类著作 | 第15-17页 |
一、传、诂训、注和义疏类著作 | 第15-16页 |
二、音韵类著作 | 第16页 |
三、章句类、名物、图谱类、仪礼类和乐谱类著作 | 第16-17页 |
四、校勘类、统说类和谶纬类著作 | 第17页 |
第三节 清人注释《诗经·秦风》之理念与方法 | 第17-21页 |
一、孔子“删诗说”是清人注释《秦风》的基础 | 第17-18页 |
二、《毛诗序》“教化”对《秦风》注释的巨大影响 | 第18-19页 |
三、义理和考据是注释《秦风》的两种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清人注释《秦风》各篇主旨之分析 | 第21-32页 |
第一节 《车鄰》、《驷驖》和《小戎》篇 | 第21-25页 |
一、注释《车鄰》主旨之分析 | 第21-23页 |
二、注释《驷驖》主旨之分析 | 第23-24页 |
三、注释《小戎》主旨之分析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蒹葭》、《终南》和《黄鸟》篇 | 第25-28页 |
一、注释《蒹葭》主旨之分析 | 第25-26页 |
二、注释《终南》主旨之分析 | 第26-27页 |
三、注释《黄鸟》主旨之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晨风》、《渭阳》、《无衣》和《权舆》篇 | 第28-32页 |
一、注释《晨风》主旨之分析 | 第28页 |
二、注释《无衣》主旨之分析 | 第28-29页 |
三、注释《渭阳》主旨分析 | 第29-30页 |
四、注释《权舆》主旨之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清人注释《诗经·秦风》的代表性著作 | 第32-40页 |
第一节 王夫之《诗广传·秦风》篇 | 第32-34页 |
一、王夫之注释《秦风》的指导思想 | 第32页 |
二、主张阴阳平衡,以道德指引社会进步 | 第32-33页 |
三、整理注释文献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崔述《读风偶识·秦风》篇 | 第34-36页 |
一、《车隣》篇的卷首地位及意义 | 第34-35页 |
二、独立思考,不轻信前人论断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姚际恒《诗经通论·秦风》篇 | 第36-38页 |
一、辨析前人解《诗经·秦风》之误 | 第36页 |
二、依靠语气判断词语意义 | 第36-37页 |
三、探究义理解释不同的原因 | 第37页 |
四、以中立的态度看待秦俗 | 第37页 |
五、以历史事件说诗义 | 第37-38页 |
第四节 清人注释《诗经·秦风》的启示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