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派建筑空间手法及其建筑意境表现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缘起及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类型比较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白派建筑现代发展 | 第21-32页 |
·白派建筑源起 | 第21-25页 |
·白派建筑“纽约五”概述 | 第21-23页 |
·现代主义纯粹诗人:勒柯布西耶 | 第23-25页 |
·白派建筑代表:理查德迈耶 | 第25-27页 |
·概述 | 第25页 |
·建筑形式特质的光影表现 | 第25-27页 |
·日本新生代现代主义建筑发展 | 第27-31页 |
·空间形式与光环境的另类创造:安藤忠雄 | 第27-28页 |
·日本银色派先锋:伊东丰雄 | 第28-29页 |
·极简主义新生代白派:妹岛和世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白派建筑的内涵 | 第32-43页 |
·白色定义 | 第32-33页 |
·色彩形成 | 第32-33页 |
·感官内涵 | 第33页 |
·空白定义与内涵 | 第33-37页 |
·艺术空白 | 第33-34页 |
·空白的表现方式 | 第34-36页 |
·空白的美学内涵 | 第36-37页 |
·建筑中的空白 | 第37-42页 |
·建筑空白的实质 | 第37-40页 |
·建筑空白的生成与审美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建筑意境的构成 | 第43-54页 |
·中国传统建筑哲理意识 | 第43-46页 |
·传统美学思想与哲理意识 | 第43-44页 |
·建筑意境的定义与内涵 | 第44-45页 |
·建筑意境的生成与外沿 | 第45-46页 |
·东方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 第46-48页 |
·传统建筑空间追求自然之美 | 第46-47页 |
·传统建筑空间追求形式之美 | 第47-48页 |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手法 | 第48-49页 |
·白派建筑类比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处理手法 | 第49-53页 |
·秩序为美 | 第49-50页 |
·秩序限定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现代白派建筑中的空白 | 第54-72页 |
·空白存在的美学基础 | 第54-56页 |
·审美构成 | 第54-56页 |
·符号中介 | 第56页 |
·建筑空白的表现特征 | 第56-63页 |
·“空白”表现为模糊 | 第56-57页 |
·“空白”表现为消隐 | 第57-58页 |
·“空白”表现为复合 | 第58-61页 |
·“空白”表现为异化 | 第61-63页 |
·建筑空白的建构措施 | 第63-71页 |
·物质材料层面 | 第63-65页 |
·功能内容层面 | 第65-67页 |
·意义构建层面 | 第67-69页 |
·意象意境层面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白派建筑空间手法影响我国建筑设计方向 | 第72-80页 |
·提升我国当代建筑空间的意境品质 | 第72-77页 |
·概述 | 第72-73页 |
·个性化表达建筑空间 | 第73-77页 |
·对传统文化与人居环境的呼应和思考 | 第77-80页 |
·满足功能诉求,追求风格审美 | 第77-78页 |
·组织空间序列,传达设计理念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