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9-17页 |
·FCC 汽油脱硫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类型及含量 | 第10页 |
·FCC 汽油脱硫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加氢脱硫 | 第11页 |
·生物脱硫 | 第11页 |
·萃取脱硫 | 第11页 |
·吸附脱硫 | 第11页 |
·氧化脱硫 | 第11-12页 |
·光催化氧化脱硫 | 第12-13页 |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 第13-14页 |
·影响半导体光催化活性的因素 | 第14-15页 |
·内部因素 | 第14页 |
·外部因素 | 第14-15页 |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5页 |
·BiVO_4的晶体结构 | 第15-16页 |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水热法制备 BiVO_49 | 第17-30页 |
·前言 | 第17页 |
·BiVO_4的制备 | 第17-19页 |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8-19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19页 |
·XRD 表征 | 第19页 |
·SEM 分析 | 第19页 |
·UV-Vis 分析 | 第19页 |
·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分析 | 第1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9-27页 |
·合成温度对 BiVO_4物理化学结构的影响 | 第19-22页 |
·反应时间对 BiVO_4物理化学结构的影响 | 第22-24页 |
·前躯体 pH 对 BiVO_4物理化学结构的影响 | 第24-26页 |
·BiVO_4对 N2的吸附-脱附性能 | 第26-27页 |
·结论 | 第27-30页 |
第三章 BiVO_4 光催化氧化脱硫的研究 | 第30-46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4页 |
·光源的选择 | 第31-32页 |
·水热合成温度和晶型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水热合成时间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催化剂加入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氧化剂的类型及用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BiVO_4光催化氧化脱硫原理探讨 | 第37-38页 |
·BiVO_4光催化氧化噻吩动力学研究 | 第38-39页 |
·曲面响应法优化反应条件 | 第39-44页 |
·响应曲面法设计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建立模型方程及显著性检验 | 第40-42页 |
·响应曲面分析 | 第42-44页 |
·BiVO_4使用寿命分析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Ag-BiVO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氧化脱硫研究 | 第46-61页 |
·引言 | 第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主要试剂及规格 | 第46-47页 |
·主要仪器及型号 | 第47页 |
·Ag-BiVO_4的制备及表征 | 第47-48页 |
·光催化氧化脱硫实验 | 第48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8-59页 |
·光源的选择 | 第48-49页 |
·掺杂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通气量对脱硫率的选择 | 第51-52页 |
·催化剂用量对脱硫率的选择 | 第52页 |
·曲面相应优化反应条件 | 第52-58页 |
·响应曲面法设计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建立模型方程及显著性检验 | 第54-56页 |
·响应曲面分析 | 第56-58页 |
·BiVO_4光催化氧化噻吩动力学研究 | 第58-59页 |
·Ag-BiVO_4使用寿命分析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总结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