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1 历史文化名村(镇) | 第11页 |
1-2-2 历史文化村镇 | 第11页 |
1-2-3 城郊历史文化村镇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1-3-1 国内外城乡关系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2 国内外村镇文化保护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4-1 研究目的——探寻中国城郊历史文化村镇与城市可持续共生模式 | 第23页 |
1-4-2 研究意义——补充国内在城郊历史文化村镇与城市关系问题研究上的不足 | 第23页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6 论文内容及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国内城郊历史文化村镇与城市关系现存状况及问题 | 第26-42页 |
§2-1 天津市与城郊历史文化村镇的存在现状以及问题 | 第26-31页 |
2-1-1 天津市城郊历史文化资源分布 | 第26-28页 |
2-1-2 杨柳青概况 | 第28页 |
2-1-3 传统民俗文化明显“缩水” | 第28-29页 |
2-1-4 传统经济受到现代经济的排挤 | 第29-30页 |
2-1-5 环境保护成点式发展 | 第30-31页 |
§2-2 北京市与城郊历史文化村镇的存在现状以及问题 | 第31-38页 |
2-2-1 北京市城郊历史文化资源分布 | 第31-33页 |
2-2-2 北京郊区历史文化村落实例研究的选取 | 第33页 |
2-2-3 运河文化村落与北京市现存关系现状及问题 | 第33-36页 |
2-2-4 防御文化村落与北京市现存关系现状及问题 | 第36-38页 |
§2-3 城郊历史文化村镇与城市关系现存状况及问题综述 | 第38-39页 |
2-3-1 城郊历史文化村镇与城市关系现存模式 | 第38页 |
2-3-2 现存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共生思想的引入及相关实例的分析 | 第42-52页 |
§3-1 共生的概念 | 第42-43页 |
§3-2 共生思想引入的必然性 | 第43-44页 |
3-2-1 寻求城郊历史文化村镇与城市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43-44页 |
3-2-2 寻找城郊历史文化村镇与城市合理的存在模式的关键 | 第44页 |
§3-3 共生思想引入的可行性 | 第44-47页 |
3-3-1 中国传统哲学中含有诸多共生思想 | 第44-45页 |
3-3-2 国内外村镇保护实践中充分体现共生思想 | 第45-47页 |
§3-4 国外优秀案例分析 | 第47-50页 |
3-4-1 阿米什保护区 | 第47-48页 |
3-4-2 日本里山村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城郊历史文化村镇与城市共生模式和价值分析 | 第52-68页 |
§4-1 共生的条件 | 第52-61页 |
4-1-1 文化共生 | 第52-53页 |
4-1-2 文化共生的形态 | 第53-60页 |
4-1-3 文化共生的类型 | 第60-61页 |
§4-2 共生的形态 | 第61-64页 |
4-2-1 经济共生 | 第61-62页 |
4-2-2 环境共生 | 第62-63页 |
4-2-3 经济共生、环境共生与文化共生的关系 | 第63-64页 |
§4-3 共生的价值 | 第64-65页 |
4-3-1 多样文化的传承 | 第64页 |
4-3-2 传统经济的发展 | 第64页 |
4-3-3 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64-65页 |
§4-4 共生的保障 | 第65-66页 |
4-4-1 城郊历史文化村镇居民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可 | 第65页 |
4-4-2 外界人士对当地文化的认同 | 第65页 |
4-4-3 当地政府提供合理的政策环境保证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8-70页 |
§5-1 城郊历史文化村镇与城市共生导则 | 第68-69页 |
§5-2 总结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