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 1 奶牛热应激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热应激对采食量的影响 | 第13页 |
|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和乳品质的影响 | 第13-14页 |
| ·热应激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14-15页 |
| ·热应激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第15页 |
| 2 抗氧化酶GSH-Px和SOD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 ·抗氧化酶的概述 | 第15-16页 |
| ·高温环境下GSH-Px和SOD的变化 | 第16-17页 |
| 3 对Na~+/K~+-ATP酶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 ·Na~+/K~+-ATP酶 | 第17页 |
| ·Na~+/K~+-ATP酶的作用机制 | 第17-19页 |
| ·高温环境下Na~+/K~+-ATP酶的变化 | 第19页 |
| 4 分子辅助筛选方法的概述 | 第19-22页 |
| ·数量性状基因的标记方法 | 第19-21页 |
| ·遗传标记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 第二章 高温对荷斯坦奶牛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7-3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7-31页 |
|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 ·奶牛日粮组成及饲养管理 | 第27-28页 |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8页 |
| ·牛舍温湿指数测定 | 第28页 |
| ·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的测定 | 第28页 |
| ·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第28-30页 |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 ·高温对奶牛舍环境温度和温湿指数(THI)的影响 | 第31页 |
| ·高温对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的影响 | 第31页 |
| ·高温对奶牛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 讨论 | 第32-33页 |
| ·热应激对奶牛直肠温度的影响 | 第32页 |
| ·热应激对奶牛呼吸频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热应激对奶牛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Na~+/K~+-ATP酶活性变化与奶牛生产性能的关系 | 第35-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 ·奶牛日粮组成及饲养管理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35页 |
| ·红细胞钾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 ·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的测定 | 第36-37页 |
| ·产奶量与乳品质的测定 | 第37页 |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 ·高温对Na~+/K~+-ATP酶活性和红细胞钾含量的影响 | 第38页 |
| ·高温对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品质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热应激期Na~+/K~+-ATP酶活性、红细胞钾含量与产奶量的相关性 | 第39页 |
| 3 讨论 | 第39-40页 |
| ·Na~+/K~+-ATP酶随温度变化对红细胞钾含量和血清钾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 ·温度对奶牛产奶性能和乳品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 ·Na~+/K~+-ATP酶活性对产奶量的影响 | 第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3个微卫星座位与荷斯坦奶牛不同季节酶活及日产奶量关系 | 第43-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 ·实验样本的选择、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43页 |
| ·酶活力的测定 | 第43页 |
| ·模板DNA的制备 | 第43页 |
| ·微卫星位点引物合成 | 第43-44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44页 |
| ·PCR产物检测 | 第44-45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 ·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参数分析 | 第46页 |
| ·微卫星多态性与抗氧化酶(GSH-Px和SOD)活性和日产奶量的关系 | 第46-47页 |
| ·微卫星标记与Na~+/K~+-ATP酶活性和日产奶量的关系 | 第47-48页 |
| 3 讨论 | 第48-51页 |
| ·群体内遗传参数分析 | 第48-49页 |
| ·不同季节酶活性的变化 | 第49页 |
| ·BMS2258、SOD1和BM723基因多态性与对应酶活性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 ·PCR条件的优化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全文结论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