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根际联合固氮菌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10页 |
·油茶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 第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 第10页 |
·我国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联合固氮菌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历史 | 第11页 |
·联合固氮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固氮微生物测定技术 | 第12-13页 |
·联合固氮菌种类 | 第13-14页 |
·几种联合固氮菌的特征 | 第14-15页 |
·固氮菌肥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联合固氮菌对植物的促进作用 | 第15页 |
·固氮菌的作用机理 | 第15-17页 |
·固氮菌肥的应用 | 第17-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19页 |
·试验地土壤状况 | 第19页 |
·各试验样地材料概况 | 第19-20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7页 |
·固氮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20-21页 |
·高效固氮菌株的筛选 | 第21-23页 |
·环境因子对高效固氮菌株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三株高效固氮菌株的鉴定 | 第24-26页 |
·回接高效固氮菌株对油茶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指标测定 | 第27-28页 |
·苗高、地茎、叶片数、生物量 | 第27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粗蛋白、全氮含量测定 | 第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47页 |
·固氮菌的分离统计 | 第29-30页 |
·不同油茶林分固氮菌数量 | 第29页 |
·不同根系部位固氮菌数目的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高效固氮菌株的筛选 | 第30-33页 |
·固氮效能值测定 | 第30-32页 |
·各菌株的固氮效能值的比较分析 | 第32页 |
·固氮效能值的分布 | 第32-33页 |
·高效固氮菌株的分布 | 第33页 |
·环境因子对高效固氮菌株的影响 | 第33-37页 |
·产酸产碱特性测定 | 第33-34页 |
·不同pH值对三种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温度对三种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碳源对三种联合固氮菌株的影响 | 第36页 |
·渗透压对三种联合固氮菌株的影响 | 第36-37页 |
·高效固氮菌株的鉴定 | 第37-42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37-38页 |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 第38-40页 |
·Biolog鉴定结果 | 第40-42页 |
·三种菌株生长曲线的结果 | 第42页 |
·回接高效固氮菌株对油茶生长的影响 | 第42-47页 |
·苗高 | 第42页 |
·地茎 | 第42-43页 |
·叶片数 | 第43页 |
·植株总干重 | 第43-44页 |
·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 第44-45页 |
·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45页 |
·全氮、粗蛋白含量 | 第45-47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7-52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油茶根际固氮菌的分布 | 第47页 |
·高效固氮菌株的生长特性 | 第47页 |
·菌株分类地位的初步确定 | 第47-48页 |
·高效固氮菌株的回接效应 | 第48页 |
·讨论 | 第48-52页 |
·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选择 | 第48-49页 |
·固氮作用的测定方法 | 第49页 |
·影响固氮菌的环境因子 | 第49-50页 |
·固氮菌的鉴定 | 第50页 |
·菌种的回接效应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图 | 第56-58页 |
摘要 | 第58-60页 |
Abstract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