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梁铰机制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总思路 | 第9-10页 |
·各国规范对能力级差调整措施的对比 | 第10-12页 |
·新西兰规范 | 第10-11页 |
·欧洲规范 | 第11页 |
·美国规范 | 第11页 |
·中国规范 | 第11-12页 |
·A.J.Kappos 抗震设计方法 | 第12页 |
·中国规范能力级差设计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现浇板对“强柱弱梁”系数取值的影响 | 第12-13页 |
·双向地震影响 | 第13页 |
·“强柱弱梁”系数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4-17页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准备 | 第17-35页 |
·OpenSees 程序介绍 | 第17页 |
·本文非线性反应模型的材料本构 | 第17-21页 |
·纤维模型介绍及其在 OpenSees 中实现 | 第17-18页 |
·混凝土本构 | 第18-20页 |
·钢筋本构 | 第20-21页 |
·地面运动记录选取 | 第21-35页 |
·地面运动记录选取原则及思路 | 第21-22页 |
·本文地震波记录来源及控制条件 | 第22页 |
·地面运动标定 | 第22-23页 |
·本文所选地震波记录 | 第23-35页 |
3 平面框架设计及模型建立 | 第35-43页 |
·算例方案与概况 | 第35-38页 |
·框架平、立面布置 | 第35-37页 |
·框架荷载及材料选用 | 第37-38页 |
·框架设计 | 第38-39页 |
·内力组合要点 | 第38页 |
·梁、柱配筋要点 | 第38页 |
·框架基本信息 | 第38-39页 |
·非线性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材料强度及弹性模量 | 第39-40页 |
·混凝土本构模型参数 | 第40页 |
·钢筋本构模型参数 | 第40-41页 |
·施加的质量 | 第41页 |
·Rayleigh 阻尼确定 | 第41页 |
·平面框架编号纤维划分 | 第41-43页 |
·单元纤维划分 | 第41-42页 |
·节点和单元编号 | 第42-43页 |
4 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63页 |
·本文研究方法详介 | 第43-49页 |
·研究步骤 | 第43-45页 |
·方法可行性验证 | 第45-49页 |
·轴力对本文方法实现的影响 | 第49-52页 |
·轴力与偏压构件承载力关系 | 第49-51页 |
·本文对轴力的考虑 | 第51-52页 |
·梁端弯矩设计值与实配抗震抗弯承载力关系对比 | 第52-63页 |
·∑ M_b的取值及问题 | 第52页 |
·∑ M_(bua)取值及问题 | 第52-53页 |
·∑ M_b与∑ M_(bua)对比关系 | 第53-63页 |
5 各级框架非线性反应结果 | 第63-93页 |
·各烈度区框架统计内容说明 | 第63页 |
·七度 0.1g 区 KJ-1 计算结果 | 第63-70页 |
·梁端设计组合值调整需求 | 第63-67页 |
·梁端抗震抗弯承载力调整需求 | 第67-70页 |
·七度 0.15g 区 KJ-2 计算结果 | 第70-75页 |
·梁端设计组合值调整需求 | 第70-73页 |
·梁端抗震抗弯承载力调整需求 | 第73-75页 |
·八度 0.2g 区 KJ-3 计算结果 | 第75-79页 |
·梁端设计组合值调整需求 | 第75-77页 |
·梁端抗震抗弯承载力调整需求 | 第77-79页 |
·八度 0.3g 区 KJ-4 计算结果 | 第79-83页 |
·梁端设计组合值调整需求 | 第79-81页 |
·梁端抗震抗弯承载力调整需求 | 第81-83页 |
·九度 0.4g 区 KJ-5 计算结果 | 第83-88页 |
·梁端设计组合值调整需求 | 第83-86页 |
·梁端抗震抗弯承载力调整需求 | 第86-88页 |
·计算结果汇总 | 第88-93页 |
·抗震规范 6.2.2-1 的表达式 | 第88-90页 |
·抗震规范 6.2.2-2 的表达式 | 第90-91页 |
·系数建议值统计及评价 | 第91-93页 |
6 “强柱弱梁”级差系数建议取值的验证 | 第93-105页 |
·验证方法及说明 | 第93页 |
·七度 0.1g 区平面框架 KJ-A 的验证 | 第93-98页 |
·KJ-A 设计 | 第93-94页 |
·非线性反应结果及评价 | 第94-98页 |
·八度 0.3g 区平面框架 KJ-B 的验证 | 第98-105页 |
·KJ-B 设计及地面运动选取 | 第98-99页 |
·非线性反应结果及评价 | 第99-10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附录 | 第113-118页 |
A.各框架梁配筋 | 第113-117页 |
B. KJ-A 与 KJ-B 柱配筋 | 第117-118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