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 第14-2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4-18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二) 病例选择 | 第14-15页 |
(三) 分组 | 第15-16页 |
(四)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6-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18页 |
(二) 观测指标及时点 | 第18-19页 |
(三) 统计学处理 | 第19页 |
(四)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20页 |
(五) 安全评价标准 | 第20-21页 |
(六) 试验撤销标准 | 第21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21-25页 |
(一) 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比较 | 第21-22页 |
(二) 临床主要症状变化 | 第22-23页 |
(三) 舌质、舌苔、脉象对比 | 第23页 |
(四) 血脂有关指标对比 | 第23-24页 |
(五) 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对比 | 第24页 |
(六)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比 | 第24-25页 |
(七) 安全性检测 | 第25页 |
(八) 不良反应 | 第25页 |
四.结论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理论部分祖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概况 | 第27-47页 |
一、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27-37页 |
1. 疾名更迭 | 第27-28页 |
2 病位的研究 | 第28-31页 |
3. 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31-37页 |
二、古代医家对眩晕的治疗概况 | 第37-40页 |
1. 先秦两汉 | 第37-38页 |
2. 魏晋隋唐 | 第38页 |
3. 宋 | 第38页 |
4. 金元 | 第38-39页 |
5. 明清 | 第39-40页 |
三、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现代进展 | 第40-43页 |
1. 辨证论治 | 第40-41页 |
2. 以法遣方 | 第41-43页 |
四、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是中医治疗后循环脑缺性眩晕的基本大法 | 第43-44页 |
五 治晕合剂方证释义、药理研究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