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7页 |
| ·花青素的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花青素的分离鉴定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花青素的络合性质及Fe~(3+),Al~(3+)等金属离子的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紫甘蓝中花青素的提取 | 第17页 |
| ·花青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17页 |
| ·花青素显色金属离子光度测定方法研究 | 第17-19页 |
| 第2章 紫甘蓝中花青素的提取方法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19-30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实验部分 | 第19-24页 |
| ·仪器及试剂 | 第19页 |
| ·溶剂浸提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 ·超声波溶剂浸提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 ·花青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24-29页 |
| ·花青素提取液稳定性研究 | 第24页 |
| ·pH对花青素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24-26页 |
| ·阴阳离子对花青素的影响 | 第26-27页 |
| ·过氧化氢对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常用食品添加剂对花青素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花青素在光度法测定铝中的应用 | 第30-38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 ·仪器及试剂 | 第30页 |
| ·花青素溶液的制备 | 第30-31页 |
| ·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31页 |
| ·土壤标准样品中铝的测定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 ·酸度的选择 | 第31页 |
| ·测量波长的选择 | 第31-32页 |
|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第32页 |
| ·花青素用量的选择 | 第32-33页 |
| ·花青素-铝络合物的稳定时间 | 第33页 |
| ·干扰元素及其掩蔽 | 第33-34页 |
| ·线性范围和回归方程 | 第34页 |
| ·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38页 |
| 第4章 花青素-CTMAB体系在光度法测定铁(Ⅲ)中的应用 | 第38-45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 ·仪器及试剂 | 第38页 |
| ·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 ·岩矿标准样品中铁的测定 | 第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 ·酸度的选择 | 第39-40页 |
| ·测量波长的选择 | 第40页 |
|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第40页 |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用量 | 第40-41页 |
| ·花青素用量的选择 | 第41页 |
| ·络合物的稳定时间 | 第41-42页 |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42页 |
| ·线性范围和回归方程 | 第42页 |
| ·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大孔树脂纯化花青素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铁和铝 | 第45-55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 ·仪器及试剂 | 第45-46页 |
| ·花青素溶液的制备和纯化 | 第46页 |
| ·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46页 |
| ·分析方案及K系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 ·酸度的选择 | 第47页 |
|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47-48页 |
|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 第48页 |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用量 | 第48页 |
| ·花青素用量的选择 | 第48-49页 |
|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络合物的稳定时间 | 第50页 |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50页 |
| ·线性范围和回归方程 | 第50-51页 |
| ·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 第51-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 附录A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