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国外的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 ·国内的发展历程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危险源分类及辨识的主要方法 | 第12-14页 |
| ·危险源分类 | 第12页 |
| ·科学安全理论分类 | 第12页 |
|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和直接原因分类 | 第12页 |
| ·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 第12页 |
| ·危险源辨识的主要方法 | 第12-14页 |
| ·直观经验法 | 第12页 |
|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三章 上饶和丰铜业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第14-23页 |
| ·基本情况 | 第14页 |
| ·总平面布置 | 第14-15页 |
| ·主要工艺流程 | 第15-16页 |
| ·主要设施、设备、装置 | 第16-17页 |
| ·主要设施和设备介绍 | 第17-19页 |
| ·环保竖炉 | 第17页 |
| ·阳极炉(反射炉) | 第17-18页 |
| ·收尘系统 | 第18页 |
| ·配套设施 | 第18-19页 |
| ·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消防、个体防护设备、器材及其分布 | 第19页 |
| ·上饶和丰铜业有限公司目前的安全生产现状 | 第19-23页 |
| 第四章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 第23-32页 |
| ·物质的固有危险性 | 第23-24页 |
| ·重大危险源辨识 | 第24-26页 |
|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 第24-25页 |
| ·重大危险源分析 | 第25-26页 |
| ·工艺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 第26-31页 |
| ·主要危险因素及分布场所辨识与分析 | 第26-29页 |
| ·主要有害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 ·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情析 | 第30-31页 |
| ·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第五章 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选择 | 第32-35页 |
| ·评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32-33页 |
| ·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 | 第32页 |
|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32-33页 |
| ·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33页 |
| ·安全检查表法 | 第33页 |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 第33页 |
| ·重大事故后果分析法 | 第33页 |
| ·日本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方法 | 第33页 |
| ·安全评价方法简介 | 第33-35页 |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 第33页 |
| ·日本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 | 第34-35页 |
| 第六章 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35-52页 |
| ·锅炉的危险分析 | 第35-41页 |
| ·锅炉超压分析 | 第35-36页 |
| ·锅炉缺水分析 | 第36-37页 |
| ·锅炉结垢分析 | 第37-38页 |
| ·锅炉严重腐蚀分析 | 第38-40页 |
| ·锅炉爆炸分析计算 | 第40-41页 |
| ·起吊物坠落伤人事故树分析法 | 第41-47页 |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 第47-50页 |
| ·煤焦油 | 第50页 |
| ·安全管理 | 第50-52页 |
| 第七章 控制措施 | 第52-55页 |
|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 第52页 |
| ·严抓违章行为 | 第52页 |
|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 第52页 |
| ·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工作环境 | 第52页 |
| ·应急处理 | 第52-55页 |
| ·煤焦油储存罐泄漏应急处理 | 第52-53页 |
| ·油库(柴油、煤焦油)着火事故应急处理 | 第53页 |
| ·酸类发生泄漏应急处理 | 第53页 |
| ·锅炉事故应急处理 | 第53-54页 |
| ·逃铜事故应急处理 | 第54-55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页 |
| ·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