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富余煤气的q-g预测法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钢铁企业煤气回收利用现状 | 第11-15页 |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第2章 富余煤气的q-g预测法 | 第16-22页 |
·吨钢能耗e-p法的回顾 | 第16页 |
·富余煤气的q-g预测法 | 第16-18页 |
·影响煤气平衡的因素 | 第18-22页 |
·钢比系数 | 第18页 |
·工序煤气产率 | 第18-19页 |
·工序煤气燃耗 | 第19-22页 |
第3章 煤气混合过程对能耗的影响 | 第22-34页 |
·煤气混合过程评价指标 | 第22-24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2-24页 |
·(?)分析的意义 | 第24页 |
·煤气混合过程的(?)损失 | 第24-27页 |
·(?)损失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24-26页 |
·南钢煤气混合过程分析 | 第26-27页 |
·煤气混合方式对能耗的影响 | 第27-31页 |
·煤气种类选择原则 | 第31-34页 |
第4章 q-g预测法在南钢煤气系统的应用 | 第34-66页 |
·南钢煤气系统现状 | 第34-39页 |
·南钢简介 | 第34-36页 |
·南钢煤气回收利用现状 | 第36-39页 |
·南钢煤气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节能对策 | 第39-48页 |
·煤气回收与净化环节 | 第39-40页 |
·煤气输配与使用环节 | 第40-43页 |
·节能措施 | 第43-47页 |
·节能措施实施后煤气产耗 | 第47-48页 |
·基于q-g预测法的富余煤气量计算 | 第48-53页 |
·煤气产生 | 第50-51页 |
·煤气使用 | 第51-52页 |
·煤气富余 | 第52-53页 |
·富余煤气优化利用方案比较 | 第53-66页 |
·燃煤气锅炉—蒸汽轮机发电 | 第54-56页 |
·焦炉煤气制氢—电力多联产 | 第56-59页 |
·焦炉煤气制甲醇—电力多联产 | 第59-64页 |
·富余煤气利用方案比较 | 第64-6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