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43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室温离子液体简介 | 第15-23页 |
·离子液体的分类 | 第15-16页 |
·离子液体的物化特性 | 第16-20页 |
·离子液体的催化应用 | 第20-23页 |
·金属多氧酸盐简介 | 第23-39页 |
·金属杂多酸作为酸催化剂的应用 | 第23-25页 |
·金属多氧酸盐作为氧化催化剂的应用 | 第25-35页 |
·基于金属多氧酸阴离子的液态盐用于氧化反应 | 第35-38页 |
·基于金属多氧酸盐的离子液体负载后用于氧化反应 | 第38-39页 |
·磁性纳米颗粒简介及其催化应用 | 第39-41页 |
·磁性纳米颗粒简介 | 第39-40页 |
·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40页 |
·磁性纳米颗粒的稳定及表面修饰 | 第40-41页 |
·磁性纳米颗粒负载的活性物种用于氧化反应 | 第41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第2章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 第43-49页 |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43-45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5页 |
·催化剂表征所使用的仪器 | 第45-47页 |
·核磁共振(NMR) | 第45-46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6页 |
·拉曼光谱(Raman) | 第46页 |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XRD) | 第46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TEM) | 第46页 |
·X射线能谱测试(EDS) | 第46页 |
·热重和差热分析(TGA) | 第46页 |
·元素分析 | 第46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6-47页 |
·饱和磁化强度(Ms) | 第47页 |
·卡尔-费休水分滴定(Karl Fischer titration) | 第47页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UV-vis) | 第47页 |
·电导率测定 | 第47页 |
·粘度测定 | 第47页 |
·电化学窗口测定 | 第47页 |
·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DRIFTS) | 第47页 |
·BET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47页 |
·产物分析条件以及分析方法 | 第47-49页 |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 第48页 |
·气质联用分析条件 | 第48页 |
·反应活性、选择性及收率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第3章 离子液体的性质研究 | 第49-66页 |
·咪唑类离子液体分子内氢键的形成规律 | 第49-55页 |
·部分1-丁基-3-甲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49页 |
·1-丁基-3-甲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的表征方法 | 第49-50页 |
·NMR表征 | 第49页 |
·UV-vis光谱表征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NMR研究氘代速率 | 第50-52页 |
·FT-IR研究离子液体中氢键作用 | 第52-53页 |
·UV-vis研究离子液体中氢键作用 | 第53-55页 |
·本节小结 | 第55页 |
·基于钨酸根室温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质研究 | 第55-64页 |
·1-烷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55-57页 |
·离子液体1-己基-3-甲基咪唑钨酸盐[HMIm]_2[WO_4]的合成 | 第55-56页 |
·离子液体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钨酸盐[DMIm]_2[WO_4]的合成 | 第56页 |
·1-己基-3-甲基咪唑的甲基磺酸盐[HMIm][CH_3SO_3]的合成 | 第56-57页 |
·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HMIm][PF_6]的合成 | 第57页 |
·离子液体[HMIm]_2[WO_4]和[DMIm]_2[WO_4]的FT-IR及TGA表征 | 第57-59页 |
·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59-64页 |
·离子液体[HMIm][PF_6], [HMIm][CH_3SO_3], [HMIm]_2[WO_4]和[DMIm]_2[WO_4]中氢键的证明 | 第59-60页 |
·不同温度下,离子液体[HMIm][PF_6],[HMIm][CH_3SO_3],[HMIm]_2[WO_4]和[DMIm]_2[WO_4]电导率的测定 | 第60-62页 |
·不同温度下,离子液体[HMIm][PF_6],[HMIm][CH_3SO_3],[HMIm]_2[WO_4]和[DMIm]_2[WO_4]粘度的测定 | 第62-64页 |
·[HMIm]_2[WO_4]和[HMIm][CH_3SO_3]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64页 |
·本节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反应-自分离离子液体体系应用于催化环氧化反应 | 第66-78页 |
·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66-69页 |
·质子化离子液体(PIL)N-十二烷基咪唑过氧钨酸盐[HDIm]_2[{W=O(O_2)_2}_2(μ-O)]的合成(简写为[HDIm]_2[W_2O_(11)]) | 第66-68页 |
·质子化N-己基咪唑过氧钨酸盐[HHIm]_2[{W=O(O_2)_2}_2(μ-O)]的合成(简写为[HHIm]_2[W_2O_(11)]) | 第68页 |
·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过氧钨酸盐的合成[DMIm]_2[{W=O(O_2)_2}_2(μ-O)](简写为[DMIm]_2[W_2O_(11)]) | 第68-69页 |
·1-己基-3-甲基咪唑过氧钨酸盐[HMIm]_2[{W=O(O_2)_2}_2(μ-O)]的合成(简写为[HMIm]_2[W_2O_(11)]) | 第69页 |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69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69-71页 |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71-77页 |
·不同溶剂中环辛烯的环氧化反应 | 第71-74页 |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 | 第74-75页 |
·离子液体[HDIm]_2[W_2O_(11)]对于不同底物的催化活性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磁性纳米颗粒负载的杂多酸离子液体:设计及其环氧化应用(Ⅰ) | 第78-98页 |
·磁性纳米催化剂的制备 | 第78-82页 |
·过氧钨酸根功能化离子液体类型化合物的制备 | 第78-80页 |
·SiO_2包覆的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SiO_2/Fe_3O_4-NPs,short:MNPs)的合成 | 第80-81页 |
·共价键连接催化剂的制备(MNP-[SDMIM]_2[W_2O_(11)],2) | 第81-82页 |
·氢键连接催化剂的制备(MNP-[HDMIM]_2[W_2O_(11)],1) | 第82页 |
·环氧化反应的实验操作 | 第82-83页 |
·烯烃环氧化反应的标准操作 | 第82页 |
·热过滤实验操作 | 第82页 |
·H_2O_2的分解实验 | 第82-83页 |
·磁性催化剂的表征 | 第83-90页 |
·催化剂的IR表征 | 第83页 |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83-84页 |
·催化剂的TEM和EDX表征 | 第84-86页 |
·催化剂的XPS表征 | 第86-87页 |
·催化剂的磁强度表征 | 第87-88页 |
·催化剂的DRIFT表征 | 第88-89页 |
·催化剂的~(29)Si CP-MAS NMR表征 | 第89-90页 |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90-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磁性纳米颗粒负载的杂多酸离子液体:设计及其环氧化应用(Ⅱ) | 第98-112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98-100页 |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DSPIM-POM) | 第98-100页 |
·磁性催化剂的制备 | 第100页 |
·环氧化反应的实验操作 | 第100页 |
·烯烃环氧化反应的标准操作 | 第100页 |
·无溶剂条件下的热过滤实验 | 第100页 |
·CH_3OH溶剂中的热过滤实验 | 第100页 |
·磁性催化剂的表征 | 第100-106页 |
·催化剂的IR表征 | 第101-102页 |
·催化剂的Raman表征 | 第102页 |
·催化剂的DRIFT表征 | 第102-103页 |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103-104页 |
·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104页 |
·催化剂的磁强度表征 | 第104-106页 |
·磁性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106-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7章 离子液体内盐-缺位多氧酸盐复合物催化的环氧化反应 | 第112-124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12页 |
·环氧化反应的实验操作 | 第112页 |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112-121页 |
·H_2O_2的量对活性的影响 | 第112页 |
·DSPIM-POM中DSPIM与POM比例的不同对活性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DSPIM-POM催化环氧化反应的TON/TOF值提高 | 第113-114页 |
·咪唑环上烷基链的长度对活性的影响 | 第114页 |
·DSPIM-POM催化环氧化反应的活化能Ea值的计算 | 第114-116页 |
·不同催化剂活性的比较 | 第116-119页 |
·DSPIM-POM对于不同底物的催化活性 | 第119页 |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 第119-121页 |
·DSPIM-POM的~(31)P NMR表征 | 第121-123页 |
·DSPIM-POM的FT-IR表征 | 第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全文总结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