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城市开发、城市规划 | 第10页 |
| ·城市设计、城市环境与景观 | 第10页 |
| ·不同公共交通方式衔接与换乘 | 第10页 |
| ·单纯从综合体这一建筑类型角度的研究 | 第10-11页 |
| ·基本概念解释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1-14页 |
| ·公共中心区 | 第11-12页 |
| ·轨道交通 | 第12-13页 |
| ·建筑综合体 | 第13页 |
| ·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 | 第13页 |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3-14页 |
| ·基础理论综述 | 第14-18页 |
| ·TOD 理论 | 第15页 |
| ·城市触媒理论 | 第15-16页 |
| ·外部收益还原理论 | 第16页 |
| ·城市意象理论 | 第16-17页 |
| ·功能混合理论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 2. 公共中心区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形成及现存问题 | 第20-27页 |
| ·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21页 |
| ·萌芽阶段 | 第20页 |
| ·生长阶段 | 第20页 |
| ·成熟阶段 | 第20-21页 |
| ·公共中心区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形成 | 第21-23页 |
| ·形成动因 | 第21-22页 |
| ·优势条件 | 第22-23页 |
| ·公共中心区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现存问题 | 第23-26页 |
| ·与城市现状结合不足 | 第23-24页 |
| ·交通组织的便捷度差 | 第24页 |
| ·对开放空间的关注度不足 | 第24页 |
| ·功能复合程度低 | 第24-25页 |
| ·空间品质欠佳 | 第25页 |
| ·人性化设计不足 | 第25-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3. 公共中心区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特点 | 第27-32页 |
| ·城市公共中心地区特征 | 第27-28页 |
| ·区位优势明显 | 第27页 |
| ·城市更新周期短 | 第27页 |
| ·具有交通枢纽的次特征 | 第27-28页 |
| ·土地利用性质特征 | 第28页 |
| ·公共空间的开放性 | 第28页 |
| ·公共中心区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特点 | 第28-31页 |
| ·共性特点 | 第28-30页 |
| ·个性特点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4. 公共中心区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设计 | 第32-59页 |
| ·概述 | 第32-33页 |
| ·城市设计层面 | 第33-43页 |
| ·出入口 | 第33-36页 |
| ·步行系统 | 第36-37页 |
| ·开放空间 | 第37-39页 |
| ·外部交通组织 | 第39-43页 |
| ·建筑设计层面 | 第43-58页 |
| ·整体设计 | 第44-47页 |
| ·衔接空间设计 | 第47-50页 |
| ·功能空间设计 | 第50-55页 |
| ·空间品质设计 | 第55-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5. 实例研究 | 第59-71页 |
| ·西单站及其周边地区区位特点 | 第59-60页 |
| ·区位分析 | 第59页 |
| ·站点地区建筑分析 | 第59-60页 |
| ·城市设计层面现状分析 | 第60-65页 |
| ·步行系统 | 第60-62页 |
| ·出入口 | 第62-63页 |
| ·开放空间 | 第63-64页 |
| ·外部交通组织 | 第64-65页 |
| ·建筑设计层面现状分析 | 第65-69页 |
| ·总体设计 | 第65-66页 |
| ·衔接空间 | 第66-67页 |
| ·功能空间 | 第67-69页 |
| ·改善建议 | 第69-71页 |
| ·城市设计层面 | 第69页 |
| ·建筑设计层面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图目录 | 第75-78页 |
| 表目录 | 第78-79页 |
| 附录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