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二硫化钨概述 | 第9-10页 |
·WS_2的晶体结构 | 第9页 |
·WS_2的基本性质 | 第9-10页 |
·二硫化钨的主要应用 | 第10-12页 |
·固体润滑剂 | 第10-11页 |
·自润滑涂层 | 第11页 |
·润滑油(脂)添加剂 | 第11页 |
·催化剂 | 第11-12页 |
·电极材料 | 第12页 |
·电子探针 | 第12页 |
·二硫化钨的制备工艺 | 第12-15页 |
·直接硫化法 | 第13页 |
·氧化物硫化法 | 第13页 |
·热分解法 | 第13-14页 |
·模板法 | 第14页 |
·水热反应法 | 第14-15页 |
·自转化法 | 第15页 |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概述 | 第15-19页 |
·润滑油添加剂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润滑油添加剂的分类 | 第16-17页 |
·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机理 | 第17-18页 |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优势与不足 | 第18-19页 |
·加氢脱氧催化剂概述 | 第19-23页 |
·加氢脱氧催化剂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加氢脱氧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加氢脱氧反应机理 | 第22-23页 |
·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本课题选题意义 | 第23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方法 | 第24-30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24页 |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24-26页 |
·WS_2纳米片的制备 | 第26-27页 |
·WS_2粉末的制备 | 第26页 |
·WS_2粉末退火 | 第26页 |
·Ni-WS_2粉末的制备 | 第26页 |
·样品形貌与结构检测 | 第26-27页 |
·WS_2摩擦学性能检测 | 第27-28页 |
·润滑油的制备 | 第27页 |
·WS_2摩擦学性能检测 | 第27-28页 |
·WS_2加氢脱氧催化性能检测 | 第28-30页 |
·加氢脱氧反应实验方法 | 第28页 |
·气相色谱分析 | 第28-29页 |
·催化转化率及产物选择性的计算 | 第29-30页 |
第三章 WS_2纳米片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30-41页 |
·WS_2纳米片的形貌与表征 | 第30-35页 |
·WS_2晶体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直接制得WS_2纳米片微观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WS_2退火后微观形貌分析 | 第33-35页 |
·NI-WS_2表征 | 第35-39页 |
·Ni-WS2纳米片晶体结构分析 | 第35-37页 |
·Ni-WS_2纳米片微观形貌分析 | 第37-39页 |
·WS_2反应机理分析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WS_2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第41-54页 |
·WS_2在润滑油中的分散机理 | 第41-45页 |
·纳米粒子团聚现象 | 第41-42页 |
·表面活性剂的选取及分散手段 | 第42-43页 |
·纳米粒子在润滑油中的稳定机理 | 第43-45页 |
·WS_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减摩性能 | 第45-48页 |
·不同WS_2添加量对润滑油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WS_2硫化温度对润滑油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45页 |
·WS_2状态对润滑油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45-48页 |
·WS_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抗磨性能 | 第48-50页 |
·不同WS_2添加量对钢球磨斑直径的影响 | 第48页 |
·不同WS_2硫化温度对钢球磨斑直径的影响 | 第48页 |
·WS_2状态对钢球磨斑直径的影响 | 第48-50页 |
·WS_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极压性能 | 第50-53页 |
·不同WS_2添加量对润滑油PB、PD值的影响 | 第50页 |
·不同WS_2硫化温度对润滑油PB、PD值的影响 | 第50-51页 |
·WS_2状态对润滑油PB、PD值的影响 | 第51-53页 |
·WS_2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机理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WS_2加氢脱氧催化性能研究 | 第54-58页 |
·WS_2状态对加氢脱氧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NI助剂添加对WS_2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不同硫化温度对NI-WS_2加氢脱氧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