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Extended Abstract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20页 |
图清单 | 第20-24页 |
表清单 | 第24-28页 |
1 绪论 | 第28-48页 |
·选题意义 | 第28-29页 |
·研究现状 | 第29-41页 |
·煤层气成因类型 | 第29-32页 |
·煤层气成因类型判识标准 | 第32-35页 |
·生物成因煤层气形成机理 | 第35-37页 |
·生物气物理模拟实验 | 第37-4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41-42页 |
·研究方案 | 第42-48页 |
·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研究流程与技术方法 | 第43-45页 |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45页 |
·论文工作量 | 第45-48页 |
2 褐煤样品产出的地质-地球化学背景 | 第48-70页 |
·煤田地质条件 | 第48-53页 |
·自然地理 | 第48-49页 |
·地层与含煤地层 | 第49-52页 |
·盆地构造 | 第52页 |
·煤层发育特征 | 第52-53页 |
·煤岩煤质特征 | 第53-58页 |
·显微煤岩组成 | 第53-55页 |
·煤的化学组成 | 第55-58页 |
·煤层物性及含气性 | 第58-60页 |
·煤的孔隙结构 | 第58-59页 |
·煤层含气量及其分布 | 第59-60页 |
·实验煤样描述 | 第60-68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样品的煤岩煤质特征 | 第61-62页 |
·样品微量元素与同位素组成 | 第62-64页 |
·煤样的可溶有机质组成 | 第64-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3 褐煤本源产甲烷菌的富集与培养 | 第70-88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3页 |
·用于细菌计数的培养基 | 第70-71页 |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 | 第71页 |
·产甲烷菌扩大培养 | 第71-72页 |
·产甲烷菌数量测定 | 第72页 |
·产甲烷菌形态观察 | 第72-73页 |
·气体组分和甲烷稳定同位素测试 | 第73页 |
·厌氧条件保证 | 第73页 |
·煤样本源活性厌氧菌的计数 | 第73-76页 |
·本源活性厌氧菌的数量 | 第74-76页 |
·产甲烷菌的表观形态 | 第76页 |
·产甲烷菌落富集培养过程中生物气产出及其组成 | 第76-84页 |
·富集培养过程中生物气的产出 | 第76-82页 |
·生物气组分和甲烷稳定同位素组成 | 第82-84页 |
·产甲烷菌(群)的扩大培养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8页 |
4 褐煤次生生物气生成模拟 | 第88-12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8-92页 |
·模拟用煤样 | 第88页 |
·模拟实验装置 | 第88-89页 |
·实验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89-90页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90-92页 |
·煤样次生生物气产量与组成 | 第92-107页 |
·褐煤次生生物气产出及其过程 | 第92-101页 |
·褐煤次生生物气组分 | 第101-103页 |
·褐煤次生生物气甲烷稳定同位素组成 | 第103-107页 |
·煤层次生生物气生成过程微生物学特征 | 第107-113页 |
·生物气产出过程中 pH 值和 VFA 浓度变化 | 第107-109页 |
·生物气产出过程中厌氧细菌数量的变化 | 第109-111页 |
·生物气产出过程中纤维素酶和辅酶 F_(420) 活性的变化 | 第111-113页 |
·生物气模拟产出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3-124页 |
·生气过程中煤样氯仿沥青 A 族组分组成演化 | 第113-115页 |
·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 | 第115-124页 |
·小结 | 第124-126页 |
5 褐煤次生生物气生成的影响因素 | 第126-15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27-130页 |
·实验装置 | 第127页 |
·实验用褐煤和煤矸石样品 | 第127页 |
·实验用菌液 | 第127-128页 |
·实验用矿井水 | 第128页 |
·实验方法 | 第128-129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29-130页 |
·底物类型对褐煤次生生物气生成的影响? | 第130-135页 |
·底物类型对生气率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底物类型对气体组分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底物类型对 VFA 含量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底物类型对辅酶 F_(420)活性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褐煤粒度对褐煤次生生物气生成的影响 | 第135-140页 |
·粒度对生气率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粒度对气体组分的影响 | 第137页 |
·粒度对 VFA 含量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粒度对辅酶 F_(420) 活性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矿井水对褐煤次生生物气生成的影响 | 第140-144页 |
·矿井水对生气率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矿井水对气体组分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矿井水对 VFA 含量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矿井水对辅酶 F_(420) 活性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煤矸石对褐煤生物气生成的影响 | 第144-148页 |
·煤矸石对生气率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煤矸石对气体组分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煤矸石对 VFA 含量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煤矸石对辅酶 F_(420) 活性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小结 | 第148-15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150-151页 |
·展望 | 第151-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1页 |
作者简历 | 第161-16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