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Summary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单位犯罪概述 | 第9-13页 |
| 一 国外法人犯罪的概念介评 | 第9-10页 |
| 二 中国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 第10-13页 |
| 第二章 单位犯罪主体的概念与特征 | 第13-23页 |
| 一 中国单位犯罪主体的概念介评 | 第13-14页 |
| 二 单位犯罪主体的特征 | 第14-23页 |
| (一) 单位犯罪主体的形式特征 | 第17-21页 |
| (二) 单位犯罪主体的实质特征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有争议的单位犯罪主体 | 第23-37页 |
| 一 国家机关 | 第23-26页 |
| 二 公司 | 第26-29页 |
| (一) 私营、独资公司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 第26-27页 |
| (二) 总公司与分公司主体资格界定 | 第27-28页 |
| (三) 子公司能否成为犯罪主体 | 第28-29页 |
| 三 企业 | 第29-33页 |
| (一) 外国单位主体资格的认定 | 第29-31页 |
| (二) 非法人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 第31-33页 |
| 四 事业单位 | 第33-34页 |
| 五 团体 | 第34页 |
| 六 单位实施犯罪后被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歇业、撤销、改制后,是否还能作为单位犯罪主体 | 第34-35页 |
| 七 单位犯罪后为逃避刑事责任追究而解散单位的,单位犯罪主体如何认定 | 第35-36页 |
| 八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能否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单位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思考 | 第37-45页 |
| 一 关于单位犯罪刑事责任本质的争议与梳理 | 第37-40页 |
| (一) 学界有关单位犯罪刑事责任本质的争议 | 第37-38页 |
| (二) 笔者关于有关单位犯罪刑事责任本质的梳理与提倡 | 第38-40页 |
| 二 构建适应规制单位犯罪主体需要的刑事责任体系 | 第40-45页 |
| (一) 单位犯罪主体对刑事责任配置的特殊要求 | 第40-41页 |
| (二) 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一些思考 | 第41-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详细摘要 | 第50-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