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 ·国内能源概况 | 第13-15页 |
| ·人均能源储备较少 | 第13页 |
| ·中国能源消耗增长较快 | 第13-14页 |
| ·能源效率低下 | 第14-15页 |
| ·我国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基本状况 | 第15-17页 |
| ·建筑能耗在全国总能耗的比例 | 第15-16页 |
| ·建筑能耗的特点 | 第16页 |
| ·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 | 第16-17页 |
|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 第17-22页 |
| ·太阳能热水建筑一体化 | 第17-19页 |
| ·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BIPV) | 第19-22页 |
| ·太阳能采暖 | 第22-24页 |
| ·太阳能在建筑中采暖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 ·太阳能被动采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太阳能主动采暖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 ·太阳能主被动结合的复合式采暖系统研究现状 | 第28页 |
|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 | 第28-30页 |
| ·本文研究课题的提出背景及课题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 ·我国北方农村建筑能耗的特点 | 第30-31页 |
| ·传统火炕供暖的缺陷 | 第31页 |
| ·传统火炕供暖的研究现状 | 第31页 |
| ·本课题的提出 | 第31-32页 |
| ·本课题主要工作与研究思路 | 第32-34页 |
|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2章 与百叶集热墙结合的复合太阳能炕系统实验台介绍 | 第35-49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与百叶集热墙结合的太阳能炕复合采暖系统实验平台介绍 | 第35-38页 |
| ·系统组成 | 第35-37页 |
| ·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37-38页 |
| ·系统实验台部件选择设计 | 第38-45页 |
| ·太阳能炕部分 | 第38-42页 |
| ·热箱部分 | 第42-44页 |
| ·百叶集热墙系统部分 | 第44-45页 |
| ·实验测试仪器性能参数 | 第45-48页 |
| ·数据采集测试仪器 | 第45-46页 |
| ·温度测量仪器 | 第46页 |
| ·太阳能辐照度测量仪器 | 第46-47页 |
| ·室外风速测量仪器 | 第47-48页 |
| ·流量计 | 第48页 |
| ·本章小节 | 第48-49页 |
| 第3章 与百叶集热墙结合的复合太阳能炕系统实验研究 | 第49-70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实验设计 | 第49-52页 |
| ·测点布置 | 第49-52页 |
| ·实验方案 | 第52页 |
| ·测试结果与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68页 |
| ·太阳能炕单独运行模式 | 第53-62页 |
| ·太阳能炕与百叶集热墙耦合运行的模式 | 第62-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4章 与百叶集热墙结合的复合太阳能炕系统理论模型与验证 | 第70-91页 |
| ·引言 | 第70页 |
| ·与百叶集热墙结合的复合太阳能炕系统热过程分析 | 第70-72页 |
| ·与建筑耦合的太阳能炕理论模型 | 第72-77页 |
| ·围护结构及炕各层的导热模型 | 第72-74页 |
| ·炕体中水管层的换热模型 | 第74-75页 |
| ·室内空气换热计算 | 第75-76页 |
| ·边界条件及公式 | 第76-77页 |
| ·太阳能集热系统理论模型 | 第77-79页 |
| ·太阳能集热器瞬时效率公式推导 | 第77-79页 |
| ·百叶集热模块理论模型 | 第79-82页 |
| ·百叶与南墙之间空气通道模型 | 第80-81页 |
| ·百叶集热墙模型相关计算公式 | 第81-82页 |
| ·系统理论模型验证 | 第82-89页 |
| ·单独太阳能炕工作模式 | 第82-86页 |
| ·太阳能炕与百叶集热墙运行工作模式的实验验证 | 第86-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5章 太阳能炕系统对睡眠热舒适度影响研究及集热系统与百叶集热墙优化 | 第91-115页 |
| ·引言 | 第91页 |
| ·太阳能炕系统对睡眠热舒适度影响研究 | 第91-110页 |
| ·太阳能炕运行模式设定及模拟条件设定 | 第91-94页 |
| ·睡眠热舒适度模型 | 第94-95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95-110页 |
| ·太阳能集热系统优化分析 | 第110-112页 |
| ·百叶集热模块优化分析 | 第112-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5-118页 |
|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6-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 附录1 符号表 | 第124-126页 |
| 图表清单 | 第126-12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0页 |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