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疃煤矿非采动沉降监测系统与预测模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4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5-18页 |
| ·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非采动沉降概述 | 第18-22页 |
| ·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概述 | 第18-20页 |
| ·工业广场非采动沉降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 第22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2 非采动沉降监测系统与平差基准 | 第24-34页 |
| ·非采动沉降监测系统 | 第24-28页 |
| ·点位布设 | 第24页 |
| ·观测周期与频率 | 第24-25页 |
| ·观测精度 | 第25-26页 |
| ·数据采集 | 第26-28页 |
| ·测量平差基准 | 第28-32页 |
| ·平差参考系 | 第28-29页 |
| ·秩亏自由网平差与拟稳平差 | 第29-32页 |
| ·参考系的选择对变形计算的影响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3 非采动沉降预测模型 | 第34-44页 |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4-36页 |
| ·概述 | 第34页 |
|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34-36页 |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36-38页 |
| ·灰色GM(Grey Model)建模 | 第38-43页 |
| ·GM(1,1)建模原理 | 第38-39页 |
| ·GM(1,1)模型精度评定 | 第39-41页 |
| ·非等间距GM(1,1)建模 | 第41-42页 |
| ·等维新息模型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4 应用分析 | 第44-92页 |
| ·许疃煤矿地质采矿概述 | 第44-48页 |
|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 | 第44-45页 |
| ·矿井地质 | 第45-48页 |
| ·生产概况 | 第48页 |
| ·工业广场及井架基础沉降监测系统 | 第48-53页 |
| ·沉降监测网的布设 | 第48-52页 |
| ·观测时间与仪器 | 第52页 |
| ·观测精度 | 第52-53页 |
|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 第53-54页 |
| ·非采动沉降监测网数据处理 | 第54-80页 |
| ·平差程序设计 | 第55-57页 |
| ·首级网数据处理 | 第57-62页 |
| ·次级网数据处理 | 第62-80页 |
| ·非采动沉降预测模型 | 第80-89页 |
| ·非采动沉降预测程序设计 | 第80-82页 |
| ·灰色GM(1,1)模型 | 第82-89页 |
| ·小结 | 第89-9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 ·主要结论 | 第92页 |
| ·展望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致谢 | 第98-100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