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垦利县为例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 ·系统科学理论 | 第20-22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2-23页 |
| ·环境承载理论 | 第23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 第23-26页 |
| ·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 第23-25页 |
|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5页 |
| ·土地利用变化对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7-3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7-29页 |
| ·垦利县自然地理条件 | 第27-28页 |
| ·垦利县社会经济条件 | 第28-29页 |
| ·数据资料来源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垦利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 第30-40页 |
| ·垦利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 第30页 |
| ·垦利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第30-36页 |
| ·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 | 第30-31页 |
| ·土地利用的速度变化 | 第31-32页 |
| ·土地利用的程度变化 | 第32-33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析 | 第33-36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点 | 第36-37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分析 | 第37-39页 |
| ·人口变化与土地利用 | 第37页 |
| ·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 | 第37-38页 |
| ·城镇化与土地利用 | 第38页 |
| ·政策与土地利用 | 第38-39页 |
|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土地持续利用动态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40-62页 |
|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40-42页 |
|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40页 |
| ·土地持续利用SD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40-42页 |
| ·土地持续利用SD模型结构解析 | 第42-44页 |
| ·建模目的 | 第42-43页 |
| ·模型总体设计 | 第43-44页 |
| ·因果关系分析 | 第44页 |
| ·土地利用SD模型子系统 | 第44-51页 |
| ·人口子系统 | 第44-46页 |
| ·土地子系统 | 第46-48页 |
| ·粮食子系统 | 第48-50页 |
| ·经济子系统 | 第50-51页 |
| ·系统动力学数学方程 | 第51-53页 |
| ·模型检验与修正 | 第53-55页 |
|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53-55页 |
| ·模型灵敏度分析 | 第55页 |
| ·仿真结果综合分析及对策 | 第55-61页 |
| ·垦利县土地持续利用仿真情景的设定 | 第55-57页 |
| ·仿真结果评价 | 第57-59页 |
| ·垦利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可能的创新 | 第63页 |
| ·讨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附录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