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贫困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English Catalog | 第12-16页 |
| 1 绪论 | 第16-3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 第18-27页 |
| ·贫困的测量 | 第18-20页 |
| ·自然资源丰富地区贫困问题 | 第20-23页 |
| ·林区贫困问题 | 第23-25页 |
| ·解决林区贫困的措施 | 第25-26页 |
| ·研究评述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30-38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0-31页 |
| ·国有林区 | 第30页 |
| ·国有林区的贫困 | 第30-31页 |
| ·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 | 第31页 |
| ·理论基础 | 第31-37页 |
| ·贫困恶性循环论 | 第31-32页 |
| ·循环累积因果论 | 第32-34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4-35页 |
| ·经济起飞理论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的发展现状 | 第38-48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概况 | 第38-39页 |
| ·地理位置 | 第38页 |
| ·自然资源 | 第38页 |
| ·社会经济 | 第38-39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第39-43页 |
| ·林业产业产值 | 第39-40页 |
| ·林业产业结构 | 第40-42页 |
| ·林业产业发展速度 | 第42-43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职工工资变化情况 | 第43-45页 |
| ·职工工资持续增长 | 第43页 |
| ·低于林业系统平均工资 | 第43-44页 |
| ·低于黑龙江省平均工资 | 第44-45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科技发展现状 | 第45-47页 |
| ·技术创新能力 | 第45页 |
| ·科技成果转化率 | 第45-46页 |
| ·林业人才流动情况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国有林区贫困评价指标体系 | 第48-5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功能 | 第48-49页 |
| ·构建原则 | 第48-4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 第4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9-53页 |
| ·构建思路 | 第49-50页 |
| ·构建步骤 | 第50-51页 |
| ·总体框架 | 第51-53页 |
| ·评价指标的释义 | 第53-57页 |
| ·经济子系统 | 第53-54页 |
| ·企业子系统 | 第54-56页 |
| ·社会子系统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宏观区域贫困评价 | 第58-78页 |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8页 |
| ·因子分析的原理与步骤 | 第58-61页 |
| ·因子分析的原理 | 第58-60页 |
| ·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60-61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按时间序列的贫困评价 | 第61-69页 |
| ·评价过程 | 第61-68页 |
| ·评价结果 | 第68-69页 |
| ·与重点国有林区贫困评价的横向比较 | 第69-77页 |
| ·评价指标的比较 | 第70-75页 |
| ·评价结果的比较 | 第75-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6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微观区域贫困评价 | 第78-96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微观区域概况 | 第78-79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微观区域贫困因子分析 | 第79-85页 |
| ·分析过程 | 第79-85页 |
| ·分析结果 | 第85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微观区域贫困聚类分析 | 第85-95页 |
| ·聚类原理 | 第85-86页 |
| ·聚类过程 | 第86-89页 |
| ·聚类结果 | 第89-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7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反贫困战略及模式的适配 | 第96-114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的反贫困进程 | 第96-99页 |
| ·反贫困的初级阶段(1986-1997年) | 第96-97页 |
| ·反贫困的推进阶段(1998-2007年) | 第97页 |
| ·反贫困的攻坚阶段(2008年-) | 第97-99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反贫困的比较优势 | 第99-101页 |
| ·自然资源比较优势 | 第99-100页 |
| ·科学技术比较优势 | 第100页 |
| ·产业基础比较优势 | 第100-101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的反贫困战略 | 第101-105页 |
| ·反贫困指导思想 | 第101-102页 |
| ·反贫困的方针 | 第102-104页 |
| ·反贫困的目标 | 第104-105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反贫困模式的适配 | 第105-113页 |
| ·林产加工产业集群模式 | 第105-107页 |
| ·林产品加工模式 | 第107-108页 |
| ·畜牧养殖业模式 | 第108-109页 |
| ·北药产业模式 | 第109-110页 |
| ·森林旅游模式 | 第110-111页 |
| ·生态移民模式 | 第111-112页 |
| ·风电产业模式 | 第112-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 8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反贫困的建议 | 第114-124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宏观区域反贫困的建议 | 第114-117页 |
| ·加大对林区的财政支付 | 第114-115页 |
| ·改善林区投资环境 | 第115-116页 |
| ·大力发展林区教育 | 第116-117页 |
|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微观区域反贫困的建议 | 第117-123页 |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117页 |
|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 第117-119页 |
| ·重视企业技术创新 | 第119页 |
| ·发展林业合经济组织 | 第119-120页 |
| ·提高产品的品牌附加值 | 第120-121页 |
| ·建立“生态移民”补偿制度 | 第121-122页 |
| ·建立有效的风能价格和税收政策 | 第122-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结论 | 第124-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 附录 | 第134-14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0-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