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0. 导论 | 第13-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第15-17页 |
·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资产证券化 | 第18-19页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 第19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研究 | 第20-26页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 | 第20-23页 |
·来自购房者的信用风险(违约风险) | 第21-22页 |
·来自第三方的信用评级风险 | 第22页 |
·来自证券发行与交易环节的产品设计风险 | 第22页 |
·其他风险 | 第22-23页 |
·引起金融危机的风险分析 | 第23-25页 |
·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违约风险 | 第23页 |
·滥设SPV导致的资产管理风险 | 第23-24页 |
·次级债券信用评级下降是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 第24页 |
·新兴金融衍生品泛滥使金融危机一发不可收拾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理论研究 | 第26-31页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社会利益论 | 第26页 |
·安全原则论 | 第26-27页 |
·金融风险论 | 第27页 |
·保护债权论 | 第27-28页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理念与目标 | 第28-30页 |
·保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 第29页 |
·促进证券化交易活动公平进行、高速发展 | 第29页 |
·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参与人的合法利益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制度研究 | 第31-39页 |
·美国现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制度 | 第31-33页 |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模式 | 第31-32页 |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法律 | 第32-33页 |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监管理念存在偏差 | 第33-34页 |
·监管法律存在漏洞 | 第34-35页 |
·多头监管模式存在缺陷 | 第35-36页 |
·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 | 第36-38页 |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概况 | 第36-37页 |
·《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中关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的改革措施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国际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趋势研究 | 第39-43页 |
·由分业监管逐渐转向集中监管(统一监管) | 第39-40页 |
·重点监管交易风险 | 第40页 |
·加强内部管理和行业自律 | 第40-41页 |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 第41页 |
·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5.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制度之完善 | 第43-59页 |
·我国现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制度 | 第43-46页 |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法律 | 第43-45页 |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模式 | 第45-46页 |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缺乏专门、较高层次的监管法律 | 第46-47页 |
·分业监管模式存在一定缺陷 | 第47页 |
·风险性、持续性监管不力 | 第47-48页 |
·金融机构内控机制、行业自律机制未得到重视 | 第48-49页 |
·未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9页 |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1页 |
·启示一:我国仍需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 | 第49-50页 |
·启示二:我国应适时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制度改革 | 第50-51页 |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制度之完善与借鉴 | 第51-57页 |
·逐步改革分业监管体制 | 第51-52页 |
·健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法律 | 第52页 |
·建立覆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各个环节的风险监管制度 | 第52-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6.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