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0-2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2-3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30-32页 |
·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2-36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2章 基于价值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分析 | 第36-67页 |
·价值管理理论基础 | 第36-43页 |
·价值管理的内涵 | 第36-39页 |
·价值管理的特征 | 第39-40页 |
·价值管理模型 | 第40-41页 |
·价值管理的流程 | 第41-42页 |
·实施价值管理的优点 | 第42-43页 |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及其特点 | 第43-47页 |
·高新技术产业界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 第43-45页 |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 第45-47页 |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形成及特征分析 | 第47-55页 |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内涵的透视 | 第47-50页 |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来源的辨析 | 第50-52页 |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形成构面 | 第52-53页 |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特征分析 | 第53-55页 |
·基于VBM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甄别 | 第55-66页 |
·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界定 | 第55-57页 |
·价值驱动因素划分的维度 | 第57-59页 |
·价值驱动因素的甄别原则 | 第59-60页 |
·沿价值管理流程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甄别 | 第60-63页 |
·关键价值驱动因素的确认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3章 基于价值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第67-86页 |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动因分析 | 第67-68页 |
·内在动因分析 | 第67-68页 |
·外在动因分析 | 第68页 |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特殊性 | 第68-71页 |
·缺乏传统价值评估方法所需要的数据 | 第69页 |
·缺乏当前的盈利信息 | 第69页 |
·风险收益率难于确定 | 第69-70页 |
·决策的动态序列性使传统的评估方法难以使用 | 第70-71页 |
·现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分析 | 第71-76页 |
·现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71-75页 |
·现有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剖析 | 第75-76页 |
·基于价值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第76-85页 |
·基于价值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核心特征 | 第76-78页 |
·评估指标体系的架构设计 | 第78页 |
·具体评估指标的选取与设计 | 第78-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4章 非财务价值驱动因素与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 第86-110页 |
·研究方案设计 | 第86-91页 |
·研究目的 | 第86页 |
·研究工具选择 | 第86-89页 |
·参数的确定与样本的选择 | 第89-91页 |
·研究假设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 第91-95页 |
·研究假设 | 第91-92页 |
·非财务驱动因素与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关系的评价模型 | 第92-95页 |
·结构方程模型识别 | 第95-97页 |
·参数量识别 | 第95-96页 |
·度量模型识别 | 第96-97页 |
·模型拟合性检验及模型的修正 | 第97-101页 |
·模型拟合性检验 | 第97-99页 |
·模型的修正 | 第99-101页 |
·研究结论 | 第101-109页 |
·总体假设实证结论分析 | 第103-104页 |
·具体假设实证结论分析 | 第104-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5章 基于ANP模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综合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110-127页 |
·对模型构建的技术要求 | 第110-111页 |
·反映不同的价值驱动因素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 | 第110页 |
·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整合 | 第110-111页 |
·考虑各价值驱动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 第111页 |
·网络分析法(ANP)原理 | 第111-115页 |
·网络分析法的决策原理 | 第111-112页 |
·ANP 模型的结构分析和计算方法 | 第112-114页 |
·SD软件(Super Decision)介绍 | 第114-115页 |
·ANP模型指标体系和网络结构的建立 | 第115-118页 |
·ANP模型指标体系建立 | 第115-117页 |
·网络结构的建立 | 第117-118页 |
·判断矩阵的建立及其一致性的判断 | 第118-123页 |
·判断矩阵的建立 | 第118-121页 |
·判断矩阵一致性的判断 | 第121-123页 |
·未加权矩阵与加权超矩阵的分析 | 第123-126页 |
·未加权超矩阵 | 第123页 |
·加权超矩阵 | 第123-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6章 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 | 第127-138页 |
·样本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127-129页 |
·样本的选择 | 第127-128页 |
·数据来源 | 第128-129页 |
·建立模糊评价集并进行数据处理 | 第129-131页 |
·建立模糊评价集的原则 | 第129页 |
·数据处理及分组结果 | 第129-131页 |
·评估结果及比较分析 | 第131-137页 |
·确定评价评估结果的参照系 | 第131-132页 |
·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评估结果 | 第132-134页 |
·对评估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134-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结论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0-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个人简历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