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自增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37页
   ·引言第15-16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其供电系统概述第16-24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6-17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热力学及动力学性质概述第17-19页
     ·PEMFC 系统概述第19-20页
     ·PEMFC 材料与零部件第20-24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研究进展第24-27页
     ·石墨双极板研究状况第24-25页
     ·碳聚合物双极板研究现状第25-26页
     ·金属双极板现状第26-27页
   ·燃料电池内部水管理研究进展第27-35页
     ·燃料电池增湿的重要性概述第27-28页
     ·水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传递机理第28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增湿技术研究进展第28-32页
     ·燃料电池自增湿研究进展第32-35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5-37页
第2章 实验方法与仪器第37-45页
   ·双极板制作第37-40页
     ·原材料预处理第37页
     ·双极板的压制第37-38页
     ·双极板性能测试第38-40页
   ·气体供给方案第40-41页
     ·供气系统第40-41页
     ·燃料气的供应及循环方案第41页
   ·电极制备第41-43页
     ·质子交换膜预处理第41页
     ·膜电极三合一制备第41-42页
     ·碳载铂催化剂制备第42页
     ·电极扩散层制备第42页
     ·电极催化层制备第42页
     ·膜电极三合一热压工艺第42-43页
   ·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第43-45页
     ·实验所用仪器第43页
     ·实验所用气体第43-44页
     ·实验药品第44-45页
第3章 燃料电池用新型复合材料双极板研制第45-61页
   ·引言第45页
   ·新型复合双极板所用原料及制备过程第45-49页
     ·中间相炭微球概述第46-47页
     ·聚苯硫醚概述第47-48页
     ·双极板的制备第48-49页
   ·双极板的物性测试及结果分析第49-60页
     ·双极板的密度第49-51页
     ·双极板的电阻率第51-53页
     ·双极板的防渗透性能第53-55页
     ·弯曲强度第55-57页
     ·双极板的形貌观察第57-60页
   ·新型复合材料双极板的经济分析第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自增湿电池水分布研究第61-79页
   ·引言第61页
   ·液态水收集实验设计第61-64页
     ·集流体的结构第62页
     ·端板结构第62-63页
     ·导水纤维的铺设第63-64页
   ·测试及结果分析第64-78页
     ·玻璃纤维束的导水及吸水能力第65-67页
     ·液态水收集实验第67-70页
     ·纤维束对装置放电稳定性的影响第70-72页
     ·氧气排放量对装置放电的影响第72-78页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5章 串联供气设计与评价第79-100页
   ·引言第79-80页
   ·串联电池组系统设计第80-81页
     ·电堆结构设计第80-81页
     ·控温箱设计第81页
   ·测试结果及分析第81-99页
     ·阴极供气方案分析第82-85页
     ·供气量对电池性能影响第85-90页
     ·气体循环对电池性能影响第90-94页
     ·采用空气作氧化剂对电池性能影响第94-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6章 自增湿燃料电池电堆设计第100-118页
   ·引言第100-101页
   ·自增湿电堆设计第101-104页
     ·电堆结构设计第101页
     ·自增湿电极设计第101-102页
     ·电堆加工及组装第102-103页
     ·电堆参数第103-104页
   ·测试结果及分析第104-116页
     ·氢气循环对电池影响第104-106页
     ·电堆的输出功率第106-107页
     ·氢气压力对电池影响第107-109页
     ·电池的温度特性第109-111页
     ·电池的启动特性第111-114页
     ·氢气排放对电池影响第114-115页
     ·电池工作电压的稳定性第115-116页
   ·自增湿电极结构的经济分析第116页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结论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个人简历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卵巢癌铂类耐药细胞系线粒体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分析及其与临床耐药相关性的研究
下一篇:载脂蛋白E基因型与出生时围产期指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