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解中和沉淀法处理酸性矿区地下水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矿山酸性地下水的来源及污染特征 | 第13-15页 |
1.1.1 矿山酸性地下水成因 | 第13-15页 |
1.1.2 酸性矿区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 第15页 |
1.2 酸性矿山地下水的危害 | 第15-16页 |
1.3 酸性矿山水的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化学和电化学处理技术 | 第16-18页 |
1.3.2 反渗透技术 | 第18页 |
1.3.3 生物技术 | 第18-19页 |
1.3.4 湿地生态工程处理法 | 第19-20页 |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采用的思路及方案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2.1 矿山酸性地下水水质 | 第23页 |
2.2 试验试剂 | 第23-24页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4-25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4.1 中和沉淀试验步骤 | 第25页 |
2.4.2 混凝沉淀试验步骤 | 第25-26页 |
2.4.3 微电解试验步骤 | 第26页 |
2.4.4 沉降试验步骤 | 第26页 |
2.5 水质监测方法 | 第26-27页 |
2.6 分析及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化学沉淀法试验研究 | 第29-42页 |
3.1 中和沉淀法处理酸性废水 | 第29-35页 |
3.1.1 中和曲线的确定 | 第29-30页 |
3.1.2 中和沉淀剂种类对沉淀效果的影响 | 第30-32页 |
3.1.3 金属离子浓度含量随pH值的变化 | 第32-34页 |
3.1.4 酸性地下水中铁的作用和去除 | 第34-35页 |
3.2 混凝沉淀试验 | 第35-42页 |
3.2.1 混凝剂搅拌沉降试验 | 第35-38页 |
3.2.2 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3 絮凝剂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微电解中和处理酸性地下水的研究 | 第42-59页 |
4.1 微电解试验装置 | 第42页 |
4.2 微电解静态试验 | 第42-46页 |
4.2.1 静态试验 | 第42-45页 |
4.2.2 微电解出水中和试验 | 第45-46页 |
4.3 微电解动态试验 | 第46-55页 |
4.3.1 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2 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加碱量的影响 | 第49页 |
4.3.4 静置时间试验 | 第49-50页 |
4.3.5 搅拌速度、时间试验 | 第50-55页 |
4.4 处理后水的回用试验 | 第55-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机理探讨 | 第59-69页 |
5.1 电化学作用 | 第59-63页 |
5.1.1 微电解腐蚀电流的测定 | 第60-62页 |
5.1.2 活性炭对微电解反应的催化作用 | 第62页 |
5.1.3 微电解与铁板电极电解法的比较 | 第62-63页 |
5.2 吸附作用机理 | 第63-65页 |
5.2.1 胶粒吸附作用 | 第63-64页 |
5.2.2 活性炭吸附作用 | 第64页 |
5.2.3 电附集作用 | 第64页 |
5.2.4 滤料的过滤作用 | 第64-65页 |
5.3 絮凝作用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