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组织与管理论文

层状岩质边坡工程安全监控建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9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24页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6-29页
第二章 力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及方法第29-42页
 2.1 材料的屈服准则第29-33页
 2.2 岩体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第33-35页
 2.3 夹层单元的非线性模型第35-37页
 2.4 多层结构模型第37-40页
 2.5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第40-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层状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第42-49页
 3.1 层状岩体的岩性组合特征第42-44页
 3.2 层状岩体中的软弱夹层和泥化夹层第44-47页
 3.3 层状岩体中的层间裂隙和切层裂隙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样本单元法及含裂隙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第49-54页
 4.1 样本单元分析法第49-50页
 4.2 样本单元的形成第50页
 4.3 样本单元大三轴试验的有限元模拟第50-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干扰位移法及层状岩质边坡最不利滑裂面的确定第54-61页
 5.1 边坡稳定性的能量判据第54-55页
 5.2 层状岩质边坡的结构类型及破坏模式第55-56页
 5.3 赤平投影原理在边坡潜在滑向确定中的应用第56-57页
 5.4 干扰位移法在边坡最不利滑动边界确定中的应用第57-58页
 5.5 江阴大桥南岸边坡最不利滑裂面的确定第58-59页
 5.6 南塔地基最不利滑裂面及其迁移第59页
 5.7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六章 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其控稳作用的模拟第61-67页
 6.1 岩性组合类型及其渗透性第61-62页
 6.2 缓倾层状岩质边坡中地下水的分布特征第62-64页
 6.3 考虑裂隙水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第64-66页
 6.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七章 监测资料处理技术第67-75页
 7.1 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检查第67-70页
 7.2 监测资料的完整性补充第70-71页
 7.3 监测图表的制作第71-74页
 7.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八章 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安全监控技术研究第75-101页
 8.1 江阴大桥南岸边坡工程概况第75-78页
 8.2 西山山体的组成结构第78-79页
 8.3 西山山体稳定性分区及破坏模式分析第79-82页
 8.4 西山山体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82-87页
 8.5 监测网设计原则与监测网点的合理布置第87-89页
 8.6 破碎岩体中测斜孔埋设工艺的研制第89-90页
 8.7 基于外部变形分析的边坡稳定性评价第90-92页
 8.8 边坡安全性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第92-98页
 8.9 边坡稳定性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第98-100页
 8.10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九章 摩擦失效桩的传力机理及安全监控模型的建立第101-115页
 9.1 摩擦失效嵌岩桩基础的组成结构第101-102页
 9.2 基桩轴力监测点的布置及监测目的第102-103页
 9.3 南塔基桩轴力的观测与确定第103-107页
 9.4 基桩轴力测试成果及传力机理分析第107-108页
 9.5 桩基轴力的分布特征第108-109页
 9.6 桩基轴力监控模型的建立第109-114页
 9.7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十章 重力式嵌岩锚基底应力的分布特征及安全监控模型的研究第115-122页
 10.1 南锚碇工程概况第115页
 10.2 南锚基底应力监测点的布设与观测第115-117页
 10.3 监测资料的整理与统计第117-118页
 10.4 南锚基底应力测试成果及分析第118-120页
 10.5 南锚碇安全监控模型的探讨第120-121页
 10.6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第122-124页
 11.1 全文总结第122-123页
 11.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6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河网水力水质数值模拟方法
下一篇:混凝土温度损伤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