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一 前言 | 第7-1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2.1 物化处理技术的进展 | 第11-21页 |
2.1.1 高效絮凝剂和密集网捕理论 | 第11页 |
2.1.2 无机物催化氧化技术 | 第11页 |
2.1.3 电化学氧化技术 | 第11-12页 |
2.1.4 光催化技术 | 第12-16页 |
2.1.5 臭氧氧化技术 | 第16-17页 |
2.1.6 膜分离技术 | 第17-20页 |
2.1.7 溶剂萃取技术 | 第20-21页 |
2.2 生化处理技术进展 | 第21-26页 |
2.2.1 厌氧生化技术 | 第21-23页 |
2.2.2 好氧活性污泥法 | 第23-24页 |
2.2.3 生物膜法的发展 | 第24页 |
2.2.4 酶生物处理技术 | 第24页 |
2.2.5 生物吸附降解技术 | 第24-26页 |
三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26-30页 |
3.1 废水概况 | 第26页 |
3.1.1 废水来源及主要成分 | 第26页 |
3.1.2 实验废水水质 | 第26页 |
3.2 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3.3 试剂 | 第27-28页 |
3.4 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四 实验及实验装置 | 第30-33页 |
4.1 萃取实验及其工艺流程 | 第30页 |
4.2 回收蒸馏装置 | 第30-31页 |
4.3 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 | 第31页 |
4.4 生化装置 | 第31-32页 |
4.5 废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图 | 第32-33页 |
五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5.1 过程的探讨 | 第33-36页 |
5.1.1 萃取剂的选择 | 第33页 |
5.1.2 进水pH的变化对CI的去除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5.1.3 稀释剂的选择 | 第34-35页 |
5.1.4 膜水比对氯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第35页 |
5.1.5 水样进水氯离子浓度对氯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5.2 混合废水的萃取处理与絮凝处理 | 第36-39页 |
5.2.1 混合废水的萃取处理 | 第36-37页 |
5.2.2 萃取处理后的废水絮凝处理 | 第37-39页 |
5.3 萃取溶剂的回收利用 | 第39-45页 |
5.3.1 反萃取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39-42页 |
5.3.2 反萃取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42-45页 |
六 生化处理 | 第45-48页 |
6.1 活性污泥的活化 | 第45页 |
6.2 活性污泥的驯化 | 第45-46页 |
6.3 混合废水的生化处理 | 第46-48页 |
七 机理探讨 | 第48-53页 |
7.1 萃取动力学过程 | 第48页 |
7.2 萃取物料衡算 | 第48-49页 |
7.3 三辛胺萃取酸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49-50页 |
7.4 稀释剂效应 | 第50-51页 |
7.5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代谢 | 第51-53页 |
八 讨论 | 第53-54页 |
九 结论 | 第54-55页 |
十 硕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