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摘要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建立与发展 | 第12-14页 |
·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建立与发展 | 第14-21页 |
·反应速率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 第21-25页 |
·势能面简介 | 第25-27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原理与方法 | 第28-51页 |
·准经典轨线计算理论 | 第28-41页 |
·基本思想 | 第28-29页 |
·建立Hamilton运动方程 | 第29-32页 |
·初始条件 | 第32-37页 |
·轨线计算 | 第37-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准三体”近似 | 第40-41页 |
·产物转动取向基本理论 | 第41-42页 |
·反应速率计算理论 | 第42-45页 |
·过渡态理论 | 第42-43页 |
·RRKM理论 | 第43-45页 |
·Yao-Lin(YL)方法 | 第45-51页 |
·最陡下降法 | 第45页 |
·YL方法简介 | 第45-46页 |
·YL方法的原理 | 第46-51页 |
第3章 准经典轨线法计算Ca+CF_3Br,Sr+CF_3I反应体系 | 第51-73页 |
·研究背景 | 第51-54页 |
·计算方法 | 第54-60页 |
·LEPS势能面 | 第54-59页 |
·初始条件 | 第59页 |
·产物转动取向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72页 |
·LEPS势能面 | 第60-63页 |
·振动分布 | 第63-67页 |
·反应截面 | 第67-69页 |
·产物转动取向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准经典轨线法计算Ba+C_6H_5Br,m-C_6H_4BrCH_3反应体系 | 第73-90页 |
·研究背景 | 第73-74页 |
·计算方法 | 第74-78页 |
·LEPS势能面 | 第74-77页 |
·初始条件 | 第77页 |
·产物转动取向 | 第77-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8页 |
·LEPS势能面 | 第78-80页 |
·振动分布 | 第80-84页 |
·反应截面 | 第84-86页 |
·产物转动取向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准经典轨线法计算Ba+C_6H_5Cl,m-C_6H_4ClCH_3反应体系 | 第90-107页 |
·研究背景 | 第90-92页 |
·计算方法 | 第92-95页 |
·LEPS势能面 | 第92-95页 |
·初始条件 | 第95页 |
·产物转动取向 | 第9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5页 |
·LEPS势能面 | 第95-98页 |
·振动分布 | 第98-101页 |
·反应截面 | 第101-103页 |
·产物转动取向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6章 CH_3OCH_2+O_2→2CH_2O+OH中的两个单分子反应过程研究 | 第107-13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7-110页 |
·计算方法 | 第110-114页 |
·速率常数 | 第110页 |
·从头计算法 | 第110-11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30页 |
·反应过程CH_3OCH_2OO...TS1→CH_2OCH_2OOH的速率常数 | 第114-122页 |
·反应过程CH_2OCH_2OOH...TS2→OH+2CH_2O的速率常数 | 第122-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结论 | 第132-133页 |
·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