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中国小麦生产现状 | 第17-18页 |
·黄淮冬麦区小麦生产现状 | 第18-21页 |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研究 | 第21-22页 |
·小麦籽粒品质与品种及环境条件的关系 | 第22-27页 |
·小麦籽粒品质与品种的关系 | 第23页 |
·小麦籽粒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第23-24页 |
·小麦籽粒品质与栽培条件的关系 | 第24-27页 |
·小麦籽粒品质与食品品质的关系 | 第27-34页 |
·籽粒物理特性与食品品质的关系 | 第27-29页 |
·磨粉品质与食品品质的关系 | 第29-30页 |
·蛋白质品质与食品品质的关系 | 第30-32页 |
·淀粉品质与面制食品品质的关系 | 第32-33页 |
·面粉流变学特性与食品品质的关系 | 第33-34页 |
·优质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品种品质结构不合理,小麦加工品质仍需改善 | 第35页 |
·优质小麦生产规模较小,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 第35页 |
·优质栽培技术应用不到位,优质商品小麦质量不稳定 | 第35页 |
·优质小麦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 第35页 |
·小麦质量检测体系有待建立,收贮体系有待改革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大田小麦籽粒质量调查与分析 | 第37-49页 |
·引言 | 第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供试材料 | 第37-38页 |
·品质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小麦品种(系)构成 | 第39-40页 |
·大田小麦样品品质性状 | 第40-44页 |
·优质小麦生产现状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仓储小麦籽粒质量调查与分析 | 第49-58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页 |
·供试材料 | 第50页 |
·品质分析方法 | 第50页 |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仓储小麦样品品质性状 | 第50-54页 |
·仓储小麦与大田小麦品质性状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主要小麦品种籽粒质量调查与分析 | 第58-71页 |
·引言 | 第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供试材料 | 第58-59页 |
·品质分析方法 | 第59页 |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主要小麦品种品质性状 | 第59-69页 |
·小麦品种矮抗58 的品质性状 | 第59-62页 |
·小麦品种周麦16 的品质性状 | 第62-66页 |
·小麦品种西农979 的品质性状 | 第66-69页 |
·讨论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小麦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 第71-81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供试材料 | 第72页 |
·品质分析方法 | 第72页 |
·数据处理 | 第72-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小麦品种间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化 | 第73-74页 |
·小麦品种间出粉率的变化 | 第74页 |
·小麦品种间降落数值的变化 | 第74-75页 |
·小麦品种间蛋白质品质性状的变化 | 第75页 |
·小麦品种间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变化 | 第75-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异程度 | 第78-79页 |
·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稳定性 | 第79页 |
·主要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稳定性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区域小麦籽粒产量和质量调查分析 | 第81-94页 |
·引言 | 第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供试材料 | 第81-82页 |
·品质分析方法 | 第82页 |
·数据处理 | 第82-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92页 |
·小麦籽粒产量 | 第83-84页 |
·小麦籽粒质量 | 第84-92页 |
·讨论 | 第92-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影响小麦品种籽粒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94-110页 |
·引言 | 第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供试材料 | 第94-95页 |
·品质分析方法 | 第95页 |
·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95-97页 |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来源分析 | 第97-107页 |
·表型变异来源分析 | 第97-100页 |
·环境效应变异来源分析 | 第100-103页 |
·栽培措施变异来源分析 | 第103-105页 |
·影响小麦籽粒品质的因素分析 | 第105-107页 |
·讨论 | 第107-108页 |
·品种、环境及二者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107页 |
·不同环境因素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影响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主要因素研究 | 第108页 |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八章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110-122页 |
·引言 | 第11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供试材料 | 第110-111页 |
·品质分析方法 | 第111页 |
·数据处理 | 第11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8页 |
·大田小麦样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11-114页 |
·仓储小麦样品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114-117页 |
·大田主要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117-118页 |
·讨论 | 第118-120页 |
·大田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118-119页 |
·仓储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119页 |
·大田主要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119-120页 |
·年际间和区域间小麦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变化 | 第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22-128页 |
·讨论 | 第122-126页 |
·大田小麦品种构成及其品种质量 | 第122页 |
·小麦质量现状及其加工利用价值 | 第122-124页 |
·生产上影响小麦质量的主要因素 | 第124-125页 |
·小麦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变化 | 第125-126页 |
·结论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简历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