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导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外来有害生物的定义 | 第9页 |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 | 第9-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生物入侵研究的层次 | 第12-13页 |
·外来物种入侵特性 | 第13页 |
·入侵物种与入侵地生态系统间的关系 | 第13页 |
·风险分析标准化与定量化 | 第13-14页 |
·检疫鉴定快速化与除害技术安全化 | 第14页 |
·信息管理 | 第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文章结构 | 第15-16页 |
2 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途径、机制及特点 | 第16-28页 |
·途径 | 第16-17页 |
·有意引入 | 第16页 |
·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 | 第16-17页 |
·自然传入 | 第17页 |
·机制(扩散机制) | 第17-19页 |
·扩散阶段划分 | 第17-18页 |
·传入期 | 第17页 |
·定植期 | 第17页 |
·停滞期 | 第17-18页 |
·扩散期 | 第18页 |
·促使入侵物种扩散蔓延的主要因素 | 第18-19页 |
·入侵物种自身的强大的繁殖特性、生态适应性和竞争力 | 第18页 |
·传入地适宜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 第18-19页 |
·人类活动助长了种群扩散 | 第19页 |
·自然传播力量 | 第19页 |
·传入地缺乏自然控制机制 | 第19页 |
·外来物种容易侵入的区域 | 第19页 |
·中国外来生物的入侵特点 | 第19-28页 |
·容易形成入侵 | 第19-20页 |
·涉及面积广 | 第20页 |
·已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多,且危害巨大 | 第20-21页 |
·入侵物种类型多 | 第21页 |
·无意引入多 | 第21-26页 |
·有目的的引入多 | 第26-28页 |
3 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多方面的危害 | 第28-34页 |
·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危害 | 第28-29页 |
·摧毁生态系统,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然性 | 第28页 |
·危害生物多样性 | 第28-29页 |
·影响遗传多样性,改变本土群落基因库结构 | 第29页 |
·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经济的危害 | 第29-32页 |
·危害农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 第29页 |
·危害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 第29-31页 |
·对对外经济贸易的危害 | 第31页 |
·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危害 | 第31-32页 |
·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危害 | 第32页 |
·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文化的危害 | 第32-34页 |
4 目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管理与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管理缺乏计划性 | 第34-35页 |
·有意引进 | 第34页 |
·无意引进 | 第34-35页 |
·管理缺乏组织性 | 第35页 |
·领导者缺位 | 第35页 |
·缺乏专门的管理法规——控制不力 | 第35-36页 |
·缺乏资金支持——激励不足 | 第36-37页 |
5 外来有害生物管理机制构架与对策 | 第37-47页 |
·管理实施框架与对策 | 第37-38页 |
·宏观层面 | 第37页 |
·微观层面 | 第37-38页 |
·国际合作 | 第38页 |
·管理内容 | 第38-47页 |
·纵向管理 | 第38-42页 |
·风险评估 | 第38-40页 |
·检疫管理 | 第40-41页 |
·监测管理(跟踪评价) | 第41页 |
·防治 | 第41页 |
·生境恢复 | 第41-42页 |
·横向管理 | 第42-47页 |
·法制管理 | 第42-45页 |
·组织建设 | 第45页 |
·研究能力 | 第45-47页 |
6 结语 | 第47-48页 |
·对本文的总结 | 第4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47页 |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5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