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监管的公法之治--以转型期煤炭业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绪论 | 第16-2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23页 |
(一) 体制转型是法治现代化的历史困境 | 第16-17页 |
(二) 监管公法研究的重要性 | 第17-20页 |
(三) 行业监管公法研究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3-26页 |
(一) 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 第23-25页 |
(二) 研究思路及框架图 | 第25-26页 |
三、研究方法与限制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公法视野下的监管 | 第28-65页 |
一、监管与现代行政法的契合 | 第28-47页 |
(一) 域外行政法发展与监管变迁 | 第28-42页 |
(二) 监管的行政法学分析工具特征 | 第42-47页 |
二、监管的公法界定 | 第47-53页 |
(一) 现代监管与传统管理冲突 | 第47-49页 |
(二) 独立监管与官僚制关系 | 第49-52页 |
(三) 监管是一套别致的公法语言 | 第52-53页 |
三、监管的公法价值取向 | 第53-61页 |
(一) 监管的公共利益目的 | 第53-55页 |
(二) 秩序价值 | 第55-58页 |
(三) 正义价值 | 第58-61页 |
四、监管的公法原则 | 第61-65页 |
(一) 公益性原则 | 第61-62页 |
(二) 补充性原则 | 第62页 |
(三) 比例原则 | 第62-63页 |
(四) 效率原则 | 第63-65页 |
第二章 行业监管的法制背景分析 | 第65-84页 |
一、转型期监管体制的演变 | 第65-74页 |
(一)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 第65-67页 |
(二) 逐步放松经济性监管阶段 | 第67-72页 |
(三) 倡导协会自治阶段 | 第72-73页 |
(四) 强化社会性监管阶段 | 第73-74页 |
二、监管权与自治权的博弈 | 第74-79页 |
(一) 体制内行业协会的合法性基础 | 第74-76页 |
(二) 行业协会的地位和职能 | 第76-78页 |
(三) 自治权的不足与监管权的倚重 | 第78-79页 |
三、行业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9-84页 |
(一) 监管规范过于单一 | 第81页 |
(二) 监管机构设置不当 | 第81-82页 |
(三) 经济性监管权的越位 | 第82-83页 |
(四) 社会性监管权的缺位 | 第83-84页 |
第三章 监管权的限缩与市场秩序 | 第84-114页 |
一、市场准入监管权 | 第84-98页 |
(一) 准入监管的正当性考量 | 第85-86页 |
(二) 生产许可的公法检讨 | 第86-95页 |
(三) 经营许可的公法反思 | 第95-98页 |
二、市场价格监管权 | 第98-106页 |
(一) 价格监管演变及其法制环境 | 第98-102页 |
(二) 普遍服务的公法理论 | 第102-104页 |
(三) 价格监管工具及其公法改革 | 第104-106页 |
三、市场退出监管权 | 第106-112页 |
(一) 政策性关闭的法治拷问 | 第106-110页 |
(二) 关闭的信赖保护机制 | 第110-112页 |
四、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四章 监管权的增进与社会正义 | 第114-153页 |
一、职业安全监管的公法目标与制度 | 第114-129页 |
(一) 安全监管的正当性 | 第114-118页 |
(二) 安全监管的公法目标选择 | 第118-121页 |
(三) 安全监管制度现状与问题 | 第121-129页 |
二、职业安全监管工具的公法检讨 | 第129-143页 |
(一) 传统命令服从监管手段的检讨 | 第129-132页 |
(二) 现代多元监管工具的应用 | 第132-135页 |
(三) 监管中规章的运用及其监督 | 第135-143页 |
三、资源保护监管及其公法完善 | 第143-152页 |
(一) 资源保护监管的必要性 | 第144-146页 |
(二) 资源保护监管工具与公法激励 | 第146-152页 |
四、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五章 监管革新的公法规制 | 第153-191页 |
一、监管革新的背景与目标 | 第153-167页 |
(一) 监管革新的背景因素 | 第155-158页 |
(二) 监管革新的规范基础 | 第158-162页 |
(三) 监管革新的组织建设 | 第162-164页 |
(四) 监管革新的目标 | 第164-167页 |
二、监管革新的程序路径 | 第167-176页 |
(一) 监管中的程序正义 | 第167-170页 |
(二) 新型监管程序采用 | 第170-173页 |
(三) 程序路径的确立 | 第173-176页 |
三、监管革新的责任路径 | 第176-184页 |
(一) 监管俘获理论及应用 | 第177-179页 |
(二) 对监管者的监管 | 第179-181页 |
(三) 走向责任政府 | 第181-184页 |
四、监管绩效评估机制保障 | 第184-191页 |
(一) 政府绩效评估及其法学意义 | 第184-186页 |
(二) 监管绩效评估内容与法制化 | 第186-189页 |
(三) 我国监管绩效评估法制建构 | 第189-191页 |
结论 | 第191-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7页 |
后记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