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量刑建议制度的理论概述 | 第9-23页 |
一、有关量刑建议概念的争议及作者的观点 | 第9-13页 |
(一) 量刑建议权的享有主体是否仅限于检察官,辩护人是否享有量刑建议权 | 第9-10页 |
(二) 量刑建议权属于权力的范畴还是权利的范畴 | 第10-12页 |
(三) 量刑建议权与求刑权的关系如何界定 | 第12-13页 |
二、量刑建议权的本体属性 | 第13-15页 |
(一) 量刑建议权是公诉权的应有之义 | 第13-14页 |
(二) 量刑建议权属权力范畴,是检察机关所专有的权力 | 第14页 |
(三) 量刑建议权是程序意义上的司法请求权,不具有实体权能,不构成对法官审判权的侵犯 | 第14-15页 |
三、量刑建议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一) 控审分离、不告不理原则 | 第15页 |
(二) 权力制约原则 | 第15-16页 |
(三) 程序参与原则 | 第16-17页 |
(四) 程序公开原则 | 第17-18页 |
(五) 有效辩护原则 | 第18页 |
四、量刑建议制度的价值追求 | 第18-23页 |
(一) 量刑建议制度有益于实现刑事审判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 | 第19-21页 |
(二)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实现诉讼经济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量刑建议制度及实践的比较分析 | 第23-35页 |
一、英美法系量刑建议制度及实践考察 | 第23-27页 |
(一) 英国的量刑建议制度及实践 | 第23-25页 |
(二) 美国的量刑建议制度及实践 | 第25-26页 |
(三) 英美法系其他国家的量刑建议制度及实践 | 第26-27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量刑建议制度和实践 | 第27-32页 |
(一) 德国的量刑建议制度及实践 | 第27-29页 |
(二) 法国的量刑建议制度及实践 | 第29页 |
(三) 意大利的量刑建议制度及实践 | 第29-30页 |
(四) 日本的量刑建议制度及实践 | 第30-31页 |
(五) 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量刑建议制度及实践 | 第31-32页 |
三、对国外量刑建议制度和实践的总结 | 第32-35页 |
(一) 量刑建议制度符合刑事司法追求公正、提高效率的价值目标,符合刑事诉讼的发展方向 | 第32页 |
(二) 量刑建议制度的构建应尊重各国自身的法律传统和司法资源,体现一定的独特性 | 第32-33页 |
(三) 量刑建议对法官不产生实体上的拘束力,法官裁判不受量刑建议的制约 | 第33页 |
(四) 在确立公诉人量刑建议权的同时、应当同时赋予辩护方量刑异议权。 | 第33页 |
(五) 量刑建议权是构建辩诉交易等简易性质程序的逻辑前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我国量刑建议制度的构建 | 第35-49页 |
一、我国检察机关行使量刑建议权的状况 | 第35-36页 |
(一) 传统的理论和实践 | 第35页 |
(二) 相关立法现状 | 第35-36页 |
(三) 检察系统试行量刑建议的进展情况 | 第36页 |
二、构建量刑建议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36-46页 |
(一) 修改刑事诉讼法,明确量刑建议的法律地位 | 第37页 |
(二) 确立量刑建议权的行使原则 | 第37-39页 |
(三) 量刑建议的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四) 量刑建议的种类 | 第40-42页 |
(五) 量刑建议权的主体 | 第42页 |
(六) 量刑建议的提出时间 | 第42-43页 |
(七) 量刑建议的提出方式 | 第43-44页 |
(八) 量刑建议结论的确定方法 | 第44-45页 |
(九) 建立不采纳量刑建议的理由说明制度 | 第45-46页 |
(十) 建立检察系统内部的量刑建议归档、总结和考评机制 | 第46页 |
(十一) 以上述内容为基础,由高法、高检、全国人大法工委联合制定《量刑指导规则》 | 第46页 |
三、构建和完善配套制度 | 第46-49页 |
(一) 庭前证据开示制度 | 第46-48页 |
(二) 法律援助制度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书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