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地区人口承载力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研究问题界定和若干假定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研究数据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 ·主要创新 | 第18-20页 |
| 第2章 人口承载力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 ·相关理论借鉴 | 第20-22页 |
| ·资源稀缺理论 | 第20-21页 |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 ·人地系统理论 | 第22页 |
| ·文献综述 | 第22-28页 |
| ·国内外人口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 ·国内外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评价 | 第27-28页 |
| ·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 ·人口承载力 | 第28-29页 |
| ·相对人口承载力 | 第29页 |
| ·绝对人口承载力 | 第29-30页 |
| 第3章 区域人口承载力模型的构建 | 第30-42页 |
| ·区域人口承载力模型参数的选取原则 | 第30-31页 |
| ·区域人口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 第31-38页 |
| ·区域内绝对人口承载力模型 | 第32-37页 |
| ·区域间相对人口承载力模型 | 第37-38页 |
| ·影响区域人口承载力可调性的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 ·地区科技水平 | 第39-40页 |
| ·人类经济活动模式 | 第40页 |
| ·区域间发展强度 | 第40-42页 |
| 第4章 长江上游地区绝对人口承载力测评 | 第42-61页 |
| ·长江上游地区绝对人口承载力的总体状况 | 第42-51页 |
| ·自然资源状况 | 第42-46页 |
| ·生态环境状况 | 第46-47页 |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47-51页 |
| ·长江上游地区绝对人口承载力的测定 | 第51-59页 |
| ·长江上游地区总人口预测 | 第51-52页 |
| ·自然资源子系统分析 | 第52-55页 |
| ·生态景观子系统分析 | 第55-56页 |
| ·社会经济子系统分析 | 第56-59页 |
| ·综合的区域绝对人口承载力分析 | 第59页 |
| ·长江上游地区绝对人口承载力的评价 | 第59-61页 |
| 第5章 长江上游地区相对人口承载力测评 | 第61-74页 |
| ·长江上游地区各省区相对人口承载力比较分析 | 第61-67页 |
| ·各省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 第61-64页 |
| ·各省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 第64-65页 |
| ·各省区综合相对人口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 第65-67页 |
| ·长江上游地区与其他地区相对人口承载力比较分析 | 第67-74页 |
| ·各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 第67-69页 |
| ·各地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 第69-71页 |
| ·各地区综合相对人口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 第71-74页 |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4-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及科研情况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