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英文摘要 | 第16-22页 |
第一部分 鼻眼相关显微解剖结构研究 | 第22-40页 |
前言 | 第22-29页 |
1 鼻与眼眶的相关解剖 | 第22-27页 |
·眼眶下壁 | 第22-23页 |
·眼眶内侧壁 | 第23-25页 |
·眼眶的血管和淋巴管 | 第25-26页 |
·鼻与眼眶相关动物学解剖 | 第26-27页 |
2 关于脱钙方法的研究 | 第27-2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2页 |
1 材料 | 第29-30页 |
2 方法 | 第30-32页 |
·标本处理方法 | 第30页 |
·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 | 第30-32页 |
·结果判定标准 | 第32页 |
结果 | 第32-33页 |
·脱钙方法的比较 | 第32-33页 |
·眼眶壁结构 | 第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附图一 | 第36-40页 |
第二部分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 第40-58页 |
前言 | 第40-51页 |
1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 第40-45页 |
·流行病学 | 第40-41页 |
·病因学 | 第41页 |
·临床症状 | 第41-43页 |
·治疗 | 第43-44页 |
·预后 | 第44-45页 |
2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分类 | 第45-47页 |
3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 | 第47-51页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5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51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51页 |
·病例资料 | 第51页 |
2 统计方法 | 第51页 |
结果 | 第51-54页 |
1 临床基本资料描述 | 第51-53页 |
2 临床症状 | 第53页 |
3 浸润和侵犯范围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第三部分 p53、p63、p73和nm23H1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 第58-78页 |
前言 | 第58-62页 |
1 关于p53基因 | 第58-59页 |
2 关于p63基因 | 第59-60页 |
3 关于p73基因 | 第60-61页 |
4 关于nm23H1基因 | 第61-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1 材料 | 第62页 |
2 试剂与方法 | 第62-65页 |
·试剂及仪器资料 | 第62-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结果判定标准 | 第64页 |
·统计方法 | 第64-65页 |
实验结果 | 第65-69页 |
1 p53、p63、p73、nm23-H1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 第65-67页 |
2 p53、p63、p73、nm23-H1在不同病理类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 第67-68页 |
3 p53、p63、p73、nm23-H1在不同侵犯范围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 第68-69页 |
讨论 | 第69-73页 |
1 p53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 第69-70页 |
2 p63和p73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 第70-72页 |
3 nm23-H1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附图二 | 第74-78页 |
第四部分 E-cad、LN、LN-R和ColⅣ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 第78-100页 |
前言 | 第78-84页 |
1 钙粘连蛋白与上皮钙粘蛋白 | 第79-81页 |
2 层粘连蛋白 | 第81-82页 |
3 层粘连蛋白受体 | 第82-83页 |
4 Ⅳ型胶原蛋白 | 第83-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7页 |
1 材料 | 第84页 |
2 试剂与方法 | 第84-87页 |
·试剂及仪器资料 | 第84-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结果判定标准 | 第86-87页 |
·统计方法 | 第87页 |
实验结果 | 第87-92页 |
1 E-cad、LN、LN-R、ColⅣ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 第87-90页 |
2 E-cad、LN-R、ColⅣ、LN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 第90-91页 |
3 E-cad、LN-R、ColⅣ、LN在不同侵犯范围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表达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95页 |
1 E-cad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 第92-93页 |
2 LN、LN-R和ColⅣ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附图三 | 第96-100页 |
第五部分 CD34和D2-40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 第100-118页 |
前言 | 第100-104页 |
1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浸润和侵袭 | 第100-101页 |
2 CD34与MVD | 第101-103页 |
3 D2-40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 | 第103-104页 |
4 CD34与聚类分析 | 第10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1 材料 | 第104页 |
2 试剂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试剂及仪器资料 | 第104-105页 |
·实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结果判定标准 | 第106页 |
·统计方法 | 第106页 |
实验结果 | 第106-110页 |
1 CD34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 第106-107页 |
2 D2-40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 第107-108页 |
3 CD34及D2-40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 第108页 |
4 CD34、D2-40在不同侵犯范围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 第108页 |
5 CD34与聚类分析 | 第108-110页 |
讨论 | 第110-112页 |
1 CD34和D2-40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 第110-111页 |
2 聚类分析在CD34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相关性中的应用 | 第111-112页 |
结论 | 第112-114页 |
附图四 | 第114-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