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序言 | 第7-8页 |
一、邓恩铭工人运动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8-15页 |
(一) 国际背景 | 第9-10页 |
(二) 国内背景 | 第10-13页 |
(三) 家庭、教育背景 | 第13-15页 |
二、邓恩铭工人运动思想的逐步形成和实践 | 第15-34页 |
(一)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 | 第15-23页 |
1﹑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 第15-18页 |
2、在青年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18-21页 |
3、在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21-23页 |
(二) 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 | 第23-34页 |
1. 组织胶济铁路四方机厂工人的全线罢工 | 第23-25页 |
2、青岛纱厂工人三次同盟罢工 | 第25-34页 |
三、邓恩铭工人运动思想的特征 | 第34-41页 |
(一) 注重党和工人组织的建设 | 第34-36页 |
(二) 宣传革命思想“因材施教” | 第36-38页 |
(三) 工人运动讲究策略 | 第38-41页 |
四、邓恩铭工人运动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41-52页 |
(一) 历史意义 | 第41-46页 |
1、唤醒了民众,为深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打下了群众基础 | 第41-42页 |
2、斗争实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第42-43页 |
3、理论总结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人运动思想 | 第43-46页 |
(二) 历史启示 | 第46-52页 |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改革、发展的指导 | 第46-47页 |
2、必须重视工人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第47-50页 |
3、弘扬邓恩铭的革命精神,建设和谐、繁荣新贵州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