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流动 形象的梦魇--中国当代银幕上的癫狂者形象
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癫狂者形象的概念界定和美学渊源 | 第8-14页 |
一 癫狂者形象的概念界定 | 第8-11页 |
二 西方文艺史上的癫狂者形象 | 第11-13页 |
三 中国文艺史上的癫狂者形象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国当代银幕上癫狂者形象的文化类型 | 第14-25页 |
一 “规避—追求”的策略型 | 第15-17页 |
二“秩序—自由”的祭品型 | 第17-19页 |
三“庸众—先知”的告喻型 | 第19-25页 |
第三章 中国当代银幕上癫狂者形象的修辞功能 | 第25-35页 |
一 讽刺——庸众世俗的颠覆策略 | 第25-28页 |
二 对比——正常人形象的异样关照 | 第28-29页 |
三 隐喻——理性世界的此岸具像 | 第29-31页 |
四 婉曲——一箭双雕的规避策略 | 第31-32页 |
五 变形——荒诞世界的叙事载体 | 第32-35页 |
第四章 中国当代银幕上癫狂者形象的造型机制 | 第35-45页 |
一 逼仄压抑的环境造型 | 第36-37页 |
二“异而不怪”的视听造型 | 第37-41页 |
三“疯”且“美”的表演造型 | 第41-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