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反思我国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第8-9页 |
·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设计理念 | 第9页 |
·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 第9页 |
·研究对象——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概述 | 第9-13页 |
·基本概念的解析 | 第9-13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3页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3-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4-17页 |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 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历史发展 | 第18-38页 |
·西方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历史发展概况 | 第18-27页 |
·起源 | 第18-19页 |
·开放与封闭的摇摆——从古希腊时期到绝对君权时期 | 第19-25页 |
·新古典主义——资本主义初期 | 第25-26页 |
·西方市政建筑与广场的内涵解析 | 第26-27页 |
·我国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历史发展演绎 | 第27-34页 |
·起源 | 第27-28页 |
·封闭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 第28-32页 |
·冲突与变化——近代 | 第32-33页 |
·中国文化对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形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中西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发展比较 | 第34-38页 |
·传统的差异 | 第34-37页 |
·近代的趋同 | 第37-38页 |
3 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现状分析 | 第38-64页 |
·西方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发展与演进 | 第38-48页 |
·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状况 | 第38-39页 |
·现代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第39-40页 |
·西方行政概念的转变 | 第40-41页 |
·西方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发展——开放与多元 | 第41-42页 |
·西方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建设模式分析 | 第42-43页 |
·西方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案例分析 | 第43-48页 |
·我国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建设与发展 | 第48-59页 |
·我国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发展的政治背景 | 第48-49页 |
·我国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发展状况 | 第49-51页 |
·我国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模式辨析 | 第51-54页 |
·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不良建设现象原因探究 | 第56-58页 |
·我国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走向开放的必然趋势 | 第58-59页 |
·中西两个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比较 | 第59-64页 |
·不同点 | 第59-62页 |
·相同点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4 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设计实现 | 第64-103页 |
·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设计理念的重新建构 | 第64-71页 |
·公共性 | 第64-66页 |
·开放性 | 第66-68页 |
·地域性 | 第68-69页 |
·人文性 | 第69-70页 |
·民主的实现 | 第70-71页 |
·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设计创意 | 第71-81页 |
·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理论演绎 | 第71-72页 |
·多元论思想对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影响 | 第72-73页 |
·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特质意义 | 第73-79页 |
·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79-81页 |
·现代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设计方法 | 第81-90页 |
·科学技术发展对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设计的影响 | 第81-82页 |
·市政广场的尺度分析 | 第82-83页 |
·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边界处理方式 | 第83-88页 |
·行政中心外部开放空间的基面处理方式 | 第88-90页 |
·案例分析——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行政中心外部空间设计 | 第90-103页 |
·功能的多元复合 | 第91-92页 |
·精品与象征意义 | 第92-93页 |
·自然融洽的基面形式 | 第93-94页 |
·充分尊重现状——标高层的设置与“亚空间”的形成 | 第94-96页 |
·边界的通透化与场所化 | 第96-97页 |
·临界面的多样化处理手法 | 第97-99页 |
·整体统一协调 | 第99-102页 |
·开放的空间意象 | 第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语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图表来源 | 第105-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