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导论第15-31页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一) 研究目的第15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分析第16-25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6-20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第20-25页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25-26页
  (一) 研究的思路第25页
  (二) 研究的方法第25-26页
 四、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第26-29页
  (一) 研究内容第26-28页
  (二) 研究框架第28-29页
 五、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第29页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第29-31页
第一章 都市农业与都市发展第31-45页
 一、都市农业概述第31-40页
  (一) 都市农业的概念及内涵第31-34页
  (二) 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第34-35页
  (三)都市农业的类型及特性第35-37页
  (四) 都市农业的功能第37-38页
  (五) 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第38-40页
 二、都市发展面临的问题第40-42页
 三、都市农业与都市发展第42-44页
  (一) 都市农业与都市的关系第42-43页
  (二) 都市农业在都市建设中的作用第43-44页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第44-45页
第二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第45-60页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一般理论第45-49页
  (一) 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的概念第45页
  (二) 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第45-46页
  (三) 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第46-47页
  (四) 都市农业发展的原则第47-49页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第49-51页
 三、产业融合理论第51-53页
 四、循环经济理论第53-56页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第56-59页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及内容第56-57页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第57-58页
  (三) 武汉市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第58-59页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第59-60页
第三章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的系统分析第60-70页
 一、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第60-63页
  (一)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第60-61页
  (二)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第61-63页
 二、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第63-66页
  (一)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都市农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第63-64页
  (二) 丰富自然资源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资源基础第64页
  (三) 便捷交通、优越地理位置为都市农业开辟巨大的外部市场第64页
  (四)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为都市农业创造良好基础设施条件第64-65页
  (五) 良好发展势头彰显都市农业发展方兴未艾第65页
  (六) 雄厚科技和工业实力为都市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第65-66页
  (七) 城市总体规划为都市农业发展描绘美好蓝图第66页
 三、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制约因素第66-69页
  (一) 都市农业规划工作滞后第66-67页
  (二) 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过小第67页
  (三)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第67页
  (四)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第67-68页
  (五) 都市农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法规规范第68页
  (六) 都市农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第68页
  (七) 都市农业园的经营管理滞后第68-69页
  (八) 都市农业项目缺乏文化、教育内涵第69页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第69-70页
第四章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第70-88页
 一、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第70-77页
  (一) 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内涵第70页
  (二) 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70-72页
  (三)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第72-77页
 二、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第77-83页
  (一) 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评价方法第77-80页
  (二) 都市农业数据的标准化第80-83页
 三、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评价第83-88页
第五章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第88-106页
 一、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第88页
 二、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第88-90页
 三、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构建第90-105页
  (一)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第90-91页
  (二)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第91-98页
  (三)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环境第98-99页
  (四)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运行机制第99-105页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第105-106页
第六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国内借鉴第106-124页
 一、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第106-110页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第106-108页
  (二) 规划和发展概况第108-110页
  (三) 启示与借鉴第110页
 二、上海市都市农业发展第110-114页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第111-112页
  (二) 规划和发展概况第112-113页
  (三) 启示与借鉴第113-114页
 三、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第114-117页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第114-115页
  (二) 规划和发展概况第115-116页
  (三) 启示与借鉴第116-117页
 四、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第117-119页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第117页
  (二) 规划与发展概况第117-118页
  (三) 启示与借鉴第118-119页
 五、台北市都市农业发展第119-122页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第119页
  (二) 规划与发展概况第119-121页
  (三) 启示与借鉴第121-122页
 六、基本结论第122-123页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第123-124页
第七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国外借鉴第124-144页
 一、美国都市农业发展第124-127页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第124页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第124-127页
 二、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第127-131页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第127-128页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第128-131页
 三、新加坡都市农业发展第131-133页
  (一) 背景与条件分析第131页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第131-133页
 四、荷兰都市农业发展第133-137页
  (一) 背景与条件分析第133-135页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第135-137页
 五、法国都市农业发展第137-140页
  (一) 背景与条件分析第137-138页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第138-140页
 六、启示和借鉴第140-142页
  (一) 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和规范管理第140页
  (二)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第140-141页
  (三) 确保都市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第141-142页
  (四) 提高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第142页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第142-144页
第八章 武汉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研究第144-161页
 一、立足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第144-146页
  (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第145页
  (二) 发展特色种植业第145页
  (三) 发展集约畜牧业第145页
  (四) 发展高效水产业第145-146页
  (五) 发展优势种子种苗业第146页
 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都市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第146-150页
  (一) 建立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第148页
  (二) 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第148-149页
  (三) 建立相互信任,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第149页
  (四) 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第149-150页
  (五) 充分发挥政府在都市农业中的职能作用第150页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第150-153页
  (一) 抓好菜篮子的各项农业技术第151页
  (二) 建立良种繁育、引进和推广体系第151页
  (三) 推广先进的栽培、饲养和园艺技术第151-152页
  (四) 加快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第152页
  (五) 健全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第152页
  (六) 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第152页
  (七) 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第152-153页
  (八) 健全农业科技研究推广载体第153页
  (九) 深化农业投入的改革办法第153页
 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第153-157页
  (一) 开展土地整理,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第154页
  (二)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第154页
  (三) 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第154-155页
  (四)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和山水资源保护第155页
  (五) 把都市农业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第155-157页
 五、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第157-159页
  (一) 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第157-158页
  (二) 从政策上给予都市农业以支持第158页
  (三) 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第158页
  (四) 健全与都市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第158-159页
  (五) 政府对都市农业要服务和管理到位第159页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第159-161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第161-171页
 一、结论第161-162页
 二、讨论第162-171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应用情况第171-172页
致谢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对MX浓度和饮用水遗传毒性的影响
下一篇:扶正祛瘀方合TC方案化疗治疗卵巢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