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石油污染物的来源 | 第10-11页 |
1.1.1 采油生产产生的含油污水 | 第10-11页 |
1.1.2 集输管线的泄露 | 第11页 |
1.1.3 突发原油泄露事故 | 第11页 |
1.2 含油污水的危害 | 第11页 |
1.3 含油污水的处理方法 | 第11-14页 |
1.3.1 物理法 | 第12-13页 |
1.3.2 化学法 | 第13页 |
1.3.3 生物修复法 | 第13-14页 |
1.4 微生物降解原油情况分析 | 第14-19页 |
1.4.1 原油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14-16页 |
1.4.2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过程 | 第16-19页 |
1.5 结垢对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影响 | 第19-20页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高效原油降解菌的筛选、分离以及鉴定 | 第22-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2.1 菌株的筛选 | 第22-23页 |
2.2.2 菌株的培养 | 第23页 |
2.2.3 菌株的分离 | 第23页 |
2.2.4 菌株的驯化 | 第23页 |
2.2.5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实验 | 第23-25页 |
2.2.6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实验 | 第25-26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2.3.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6-27页 |
2.3.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27-28页 |
2.3.3 六株菌的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树 | 第28-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几种菌株降解特性分析 | 第36-4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2.1 油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6页 |
3.2.2 降解前后原油组分GC-MS分析 | 第36-37页 |
3.2.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和液体表面张力测定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3.3.1 六株降解菌降解率 | 第37-38页 |
3.3.2 降解前后原油GC-MS结果 | 第38-41页 |
3.3.3 生物表面活性剂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铜绿假单胞菌降解条件优化 | 第44-54页 |
4.1 材料 | 第44页 |
4.2 方法 | 第44-47页 |
4.2.1 油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4.2.2 菌液浓度(OD_(600))测定 | 第45页 |
4.2.3 不同因素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4.3.1 时间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2 pH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摇床转速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4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5 含油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6 盐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垢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原油的影响 | 第54-62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5.2.1 原油降解率测定 | 第55页 |
5.2.2 结垢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率的影响 | 第55页 |
5.2.3 结垢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原油影响得微观结构观察 | 第55页 |
5.2.4 铜绿假单胞菌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55-5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5.3.1 结垢对假单胞菌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6-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页 |